Sunday, June 17, 2007

無理

回想一下,那幾天好像有好些冷酷無情的表現。
在電話上接到愛兒離世的消息時,我和妻子正在餐館進食。
兩人決定不立即趕往醫院,只是低下頭,默默的把那飯菜吃光。想落淚,但忍住了。
後來步往醫院之路上,淚水才一點點的掉下來。
見過醫生,把屍體接回家。執著的,可能就是那「回家」的念頭,也是一個承諾。那天早上,妻帶兒往醫院時,曾對兒說:「要好好努力,要醒過來啊。不用怕的,爸媽晚上一定會來把你接回去。」
此外,也希望讓女兒看看兒子的軀體,讓女兒明白發生的事。
內心隱隱的,也是希望能多相伴一會,多看兒幾眼。
後來,不知怎樣,卻狠心的沒把兒抱回房中,匆匆的便讓火化場的人把兒接走。
第二天,我如常的上學,與人談天說笑,把要做的工作做好,見本已約定想見的人。
如沒事人一個。
放學後要趕往火化場。不熟悉那處的交通環境,原預算放學便即起程,免得遲到。可是,真的到了時候,卻讓自己繼續忙這忙那,拖到最後一刻才動身。
總算是算得準時間,我沒遲到。從家裡出發的妻子卻遇上重重意外,最終我們還是遲了。
接下來的週末,我倆常外出用膳、購物。過了悠閒的兩天。
只是,仍會不時哭,不時心酸。
不懂細緻描寫那些心理現象,也不願去細辨那些或冷酷或真切的情緒反應。
都過去了。
只是短短一星期,像已是很久以往的事。
這幾天,過得好像很輕鬆愉快。
還以為自己多無情呢。
寫這篇文章時,卻再一次哭了。

3 comments:

Unknown said...

我嘗試明白你的感受
明白也時情感實在不能用什麼來表達.
文字也好, 眼激也好,
用盡你的方法吧! :)

記得"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嗎?

yuk/安安 said...

這書我記得。
還沒認真聽你談過讀後感呢。

其實我的狀況還不錯。
仍有點傷心,卻不痛苦。
不捨之情很淡,對已逝的,是祝福和感激居多;對還在的,是關懷、珍惜和憐憫。

老實說,我想不出還可以怎樣更好呢!

Unknown said...

哈哈...
那你猜猜我在回應你的時候,
想到那一課嗎?

anyways, 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