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06, 2007

讀梁文道的公開信

為正社會視聽,有些文章值得轉載。以下為梁文道寫的《時間站在我們這邊》——給林鄭月娥的一封公開信:
傳媒待你實在不薄,明明這裏(皇后碼頭)只有一群平和理性,偶而唱歌跳舞的年輕人,他們卻形容你的到來是「深入虎穴」;明明當天最激動最愛說粗話罵人的是支持你的「維園阿伯」,他們卻同情你的「忍辱負重」。
大氣電波資源有限,所以權貴如曾特首之事後評論會被每一頻道反覆播放,升斗市民之意見若非不被採訪便是即使被採訪了也終被忽視。故此當一眾權貴商賈均為拆卸碼頭吶喊助威、直指阻撓者不守法規妨礙社會發展破壞穩定和諧時,反對者不獲大眾支持和理解也就不足為奇。
還記得嗎?那一天台上有 4 位講者對你提出了質疑,有人說起皇后碼頭抗爭記憶的價值,有人細述皇后碼頭與愛丁堡廣場的建築佈局,還有人從技術角度入手解釋填海和保留皇后碼頭可以並行不悖的理由。結果呢?你沒有回答任何一條問題,你只是重申一遍你的立場:政府早已經過種種程序,花了很多時間,所以碼頭非拆不可。

後來有傳媒批評我們這伙人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所以就鼓譟喝倒采。但我們的要求到底是什麼呢?其實我們並不奢望你會代表政府讓步,我們的要求要比這個狂想謙卑多了,我們只是想你回答我們的問題而已。有人提問,而你作答,這不是很基本的一種禮節嗎?可惜你沒有。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我們的問題很愚蠢,你不屑一顧嗎?坦白講,我不相信建築師公會是愚蠢的,他們提出的折衷方案是可以完全不用理會的。那麼,是因為你還沒做好準備嗎?恐怕也不是,因為我們提出的東西早在兩個月前就公開發表過了。
本地傳媒之水平不值恭維。沒看過一篇報導仔細引述當天文中所示之問題(莫非梁文道所說的都是子虛烏有?),更遑論有任何深入的分析。直至最後清場當日為止,傳媒鏡頭之焦點從來只集中於雙方之態度是否激烈、警方行動是否克制、有否傷亡、示威者如何抗衡……等等。無疑這些都很重要。但政府之決策是怎樣達成?理據是否充足?示威者除了一味反對外背後有何理念?旁觀者如我等便常感認識不足以致無從置啄。問題沒被開展探討,市民便只能憑觀感作支持、甚至跟紅頂白。
第二天早上看報紙,我就懂了,原來你真的不需要回應任何疑問,你只要好好微笑。你只需要微笑,就有學者稱讚你的發言「掌握了重點」(例如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高級講師宋立功);你只需要微笑,就有名嘴欣賞你的態度從容寬大(例如香港電台的周融)。畢竟,在當前這個世代,你說了什麼是不重要的,他們是否認真看完了整個論壇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來了,而且微笑。或許不少香港人都習慣了官僚的冷漠與超然,你的出現,令人感動。

然而我很納悶,你難道不是一位政治任命官員嗎?你難道不是一個政治家嗎?一個政治家難道不應該盡力說服他的對手,使他們成為自己的支持者嗎?就算這是不可能的,他也應該展現誠意,告訴大家他試過吧?可是你沒有,你只是笑著告訴大家,你很尊重我們的意見,然後你不反駁任何一項挑戰。
難道香港人習慣隨便了事、不懂如何作認真的思考批判嗎?在現實環境中,「別讓問題政治化」、「激烈的行動會破壞社會和諧」等陳腔濫調讓腦筋麻木,市民參與從來不被鼓勵。劣質的評論充斥,有以為不支持任何一方甚或各打五十大板便叫做理性和中立、有以為嘲諷和笑罵便是敢言。不斷重複欠缺理據之說法竟便可把謊言變作真理,繼續說著這些令人信以為真的謊言便等同回應了異見者的需求。這豈不荒謬?難怪曾特首之民望能高據不下,如此香港民情,略施權謀便不難加以操控了。悲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