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社運人的再一個句號》
華叔是校長,是教師,也抽煙,但後來戒了煙(我的學生在報告社評時特別提到這點)。他曾是左派但拒入共產黨,曾是基本法委員會草委卻成立支 聯會,愛國但沒有回鄉證,八九六四促成民主黨的創立,○八政改方案卻能有所妥協。華叔過身了,我們才發現他好像是矛盾的混合體,竟可出現「張文光讚揚司徒華堅持到底何俊仁稱華叔靈活務實」的標題而不覺突兀。有原則但永遠不失靈活,大概因為他也是一位教師和校長我想起錢穆,為了學生的前途而讓新亞加入中大和不同身分周旋自然就不可能只得理想,但沒有理想也成不了一位真正的教師。
一個教師的理想與實際
華叔絕對是教師參與社運的典範,這種參與不是一個人在選舉日投票,也不是示威遊行,而是有能力創立團體去作長期的、有議題的抗爭。教協不是什麼單靠靠個人自發參與的組織,參與者可能是為了理念,也可能為了等於折扣卡的教協證而參與,一個可以由種種動機結合而成的一個常在團體。但現在談到教師參與政治,我們或會想起高官來訪舉牌抗議那麼的一股勇氣,那當然是一種宣示個人主權原則性的最後底線,但要在社會攻城掠地,變成持續的社會運動,發揮影響 力,一個人往往如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
教師一方面不是一個個體,他∕她是一個官僚體制下的一個受薪者,他∕她有授課,改簿、課外活動和照顧學生的各種責任。華叔的光環,很大程度得力於他是一位好老師和校長,我們很難想像華叔是一個不負責任的老師但全力追求民主會受到我們的讚賞。最近才得知一位立法會議員(當然不是說張文光)是一位教師,我們從他的助理口中驚訝他竟能兼顧兩份工作,甚至街坊的申訴他都盡力聆聽。筆者也認識一位老師兼任區議員,他的課亂得不得了,還帶給同事不少麻 煩,甚至給學生認為區議員才是「搵真銀」的工作。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天教師真的沒有以往教師的那種空閒,教改基本上可以把教師累積的本錢重新洗牌,加上進 修階梯的束縛,形形式式的學生或家長活動、還有文山會海,永遠都在「未完成,要發展」的狀態——實難以想像教師可以在教學和社運面面俱圓,莫說是管一家學校的校長,如華叔當年。
一個教師的掣肘與資本
筆者要談的是,教師在現今社會政治參與可以扮演什麼角色,它本身具備什麼條件?
教師的身份無疑是他/她的限制,但也是他∕她的資本和所依。據張文光憶述,華叔引用魯迅在《傷逝》的名句勸諫他:「人必須生活,愛才有所附麗」,意思據說是勸勉張文光來華叔小學任教(張文光是大學生,根據當時的規定應教中學),因為一個有理想的人,也要應付自己的生活云云。但這也令我想起意大利的新馬學者葛蘭西所說的有機知識分子。與傳統知識分子把自己看成是與其他階級獨立不同,有機知識分子是進入一特定的階級,並在其階級和角色行動,去影響其他人。教師這「靈魂的工程師」的身份是搞社運的一個不錯選擇,後者令前者有工程,有態度,前者令後者有平台,當然,金錢支援也是必要。社運與特定階級可以合而為一,當權者當然會驚懼了,自然要把他們放入圍城去。去政治化場域行動創缺口
沒錯,時代變了。《信報》的「金針集」談任亮憲時說︰「以往,當香港只得兩間大學時,本地大學畢業生仍是天之驕子,鮮有投身政壇,即使偶有為之,也主要是教師、社工等機會成本偏低的『邊緣精英』。而今的『邊緣精英』則主要是『小資高才生』和『摩登孔乙己』,為數之眾,不但足以動搖政壇結構,更能夠改變政治生態,令最弱環節成為火山裂口。」筆者偶然在面書貼一句行止乙錚或者反高鐵的信息,便已足以在學校建立政治青年抗爭教師的形象了。今天,如果有一個「華哥」在學校,他的遭遇會如何?
學校去政治化也是常態,比如通識課要老師中立絕對是有立場老師的壓力。我常想,老師有立場和強加於學生身上是兩回事,但某些家長的假中立絕對是把價值消融了。家長常會問老師怎樣可以叫子女不共產黨。但如果該為什麼不讓他們,為什麼要中和一下?討論一下可以,但中和一下就叫做「見人講人話」了。什麼都沒有立場的一代,最好交由什麼都沒有或不可有立場的上一代負責培訓。學校如果出現一張政治海報(真實個案是一張支聯會海報),更可以令「龍顏大怒」,理由很神聖,因為學校不是一個講政治的地方!
「專業」的老師只要準時回校,沒有家長投訴,有自己的小孩子,樂意和同事開大食會,放假到外地旅遊,替食物影相放面書,隔兩年到本地大學進修——華叔依此標準,絕不專業。
縱使大家都讚華叔有份成立的教協貢獻良多,清廉守責,然而聽聞一些校長在學校知會教員參與教協選舉時,也嘲弄教協不過是教師購物的標誌,這就是本來作為教師政治參與的土壤異化了,失去了抗爭的色彩。這也印證了參與政治的主角不再是教師,而是「小資高才生」如維園阿哥的個人表演式抗爭;和「摩登孔乙己」如一班滿有理想,也有識見,但朝不保夕,絕對有「玉石俱焚」條件的反高鐵「八十後」。而一群本來不會生意多得不敢得罪政權,又不會窮得想推翻所有去洗牌再來的,一群可以聯結知識分子和中產力量的改革和妥協勢力,隨我們的華叔去世再加上一個斗大的句號——感概之言,望有心人以行動推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