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25, 2011

正巧,看過《打擂台》後,讀到鄧小樺《讓本土在戰鬥裡活下去》一文。

影片評價是好是壞,總有道理可言。

讀來暢快。

只記一點:

「打」或「戰鬥」,說的都是一種精神面貌。唯是「盡其天性」四字。

鄧小樺撰文回擊,也是一種「打」,一種「盡性」。

擊壤而歌,亦是盡性。

小圓子加油。

在我等高學歷低收入四處掛單又關心社會的人看來,城巿每個角落都在變壞,上至國內移民審批權,下至小販,大至教育,小至公園草地和樹上木棉,政府都搞到一 團糟,要巿民自己動手動口。食慣了的古老小店,地價一升便無影無蹤,這個年代成長的年輕人是沒有「某物可以自行運作直至永恒」安全感。當什麼都要動手動 口,凡事要與權力交涉,自然就與巿井親近,至少不在關鍵時刻,因品味問題而背棄群眾(以求達到辯證法第三項「從量到質的飛躍」)。

是如此混亂世代,充滿一種沒有退路的情緒,故此《打擂台》中那種彷彿南蠻式好勇鬥狠天性的氣氛便號召了不少有戰鬥意識的青年。與以往「求生存」的類型化港產片不同,《打》中「忍辱偷生」和「拼命打」也是有意識的選擇,梁小龍最後打到無氣終於釋然大笑,是要盡其天性。戰鬥的本能,不為勝利,只為自我完成。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