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7, 2011

小思談愛國教育 + 船山之點評

小思: 《誰教我們愛國》

明報 2011年6月12日

據一般說法,1997年前受香港教育的,大部分香港人都在受殖民地教育,即有些人口中的「奴化教育」,即不懂愛國的教育。

 可是,每當祖國有難,這個沒有政府教我們愛國的地方,卻不少人都自發愛起國來。從抗日戰爭說起,例子可多。香港曾發起捐款支持祖國抗日,我手頭有許多剪報,都反映了1937年後,學生街頭籌款、菜販果販報販義賣、市民一碗飯運動、擦鞋童義擦,藝術界也籌款獻機,各學校成立聯合會籌賑兵災等等,幾乎無日無之。

 往後,凡國家天災人禍,大部分香港人都休戚與共,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盡力而為。1962年的大逃亡潮期間,有一則小花邊新聞,我十分難忘。當年,香港有許多小舞廳,每天設下午茶舞。但五月期間,都停業了,因為許多舞女要去新界救濟難民。請今天讀者別想歪了,她們跟平民百姓一樣,帶著食糧藥物,拋給即捕即解的中國同胞。

 近幾十年,也不必在此舉例,人人記憶中,都可找到大大小小例子,「血濃於水」四個字,不見陌生。

 那個時候,誰教我們愛國?學校也未嘗設立愛國教育,特別讀官立學校的學生,我們愛國之情從哪裡來?

 教育官在電視上說在跨科系的教育設計中,要加插德育及國民教育會有局限性,故要另設獨立具系統結構性一科,並發出二百多項諮詢文件,徵詢意見。怎會有局限性?甚麼叫結構性?小學中學,我們都在歷史、地理、國文科中認識了自己國家的民族文化,甚至清明上墳、端午吃粽、中秋賞月、過年利是,均見國民教育所在,有何局限?

 設計好中國語文科、中國歷史科、中國地理科,就能教好愛國教育!

船山貼文後,評曰:

只有末一句不同意.

中國語文等科,官府不去橫加「設計」,老師自能教好愛國教育!


我記得有文章寫過,「設計」一詞之本來用法,是「設計加害」的意思。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