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說感覺很光榮,因為他有幸被邀請參與慶祝回歸十周年的晚會表演。他的感想頗有趣,大意是:
很高興,難以置信有幸參與,尤其自己只是出道不久廿歲左右的藝員。
不知他是否說著門面話。平實而論,參與此等節目除了得到演出和爆光之機會外,根本談不上任何榮耀。香港很多節目的策畫者如非沒有創意便是連誠意也欠奉,形式因循千篇一律,總是藝員插科打諢歌手獻唱無關主題之歌曲。演出者不需要出類拔萃,因主辦者本就無甚要求,但求貌似莊重和熱鬧即可。什麼榮譽,真不知從何談起。初出道便獲邀演出本就不足為奇。
參與一場合是光榮與否,要看很多因素。簡化來說,要先看主辦者是誰,籌辦目的之高下,再看同樣接受款待或邀約的是何等人物。榮耀不一定來自獲邀,參與反可能是自貶身份。早前英國高級內衣品牌創辦人科爾(Joseph Corre)便曾因不滿首相貝理雅謊話連篇,拒接受MBE勳銜。他說:
政府提名他獲MBE,令他良心不安,他無法接受由一個缺乏誠信的政府授勳給自己。「缺乏誠信」是很重的指控,但貝理雅力主出兵伊拉克,並以種種不實情報和虛構之軍事威脅作為出兵之依據,導致當地無辜傷亡不絕,如此指控已是過輕。科爾無懼政經壓力,挺身作出強力指責,這才是極有勇氣的光榮之舉(假定他非沽名釣譽另有目的)。
回想香港,幾年前董建華決定頒授大紫荊勳章給早年六七暴動之滋事分子,惹來不少非議。曾有報章如此評論:
歷史本來已經隨著歲月而褪色,在歷史中有無辜的孩子被炸死,有正氣凜然的播音員被燒死,有執行職務的警員被殺死,有很多的平民無故而枉死,也有一些暴動的追隨者被打死。暴動持續了九個月,已經有五十一人死亡,八百三十二人受傷。最震撼人心的是暴動後期的菠蘿陣,假炸彈有八千多個,而真的竟然有一千一百多個,這當然是六七年香港的一場大災難,而楊光正是這場災難的一個領導者,他必須要為災難中的死者負責。楊光當然沒有這樣做。
歷史不可回頭,大錯已經鑄成,楊光如果還有歷史的勇氣,應該就六七暴動公開表示歉意和懺悔,放棄大紫荊勳章。
我會懷疑,當年一同獲授勳的,有否那一位會感覺恥之與為伍?以暴易暴、導致無辜傷亡的人也可獲授勳,這些勳章代表的榮譽和價值還有多大?若香港竟沒有人像科爾般擇善固執,社會也不能提供一種讓異見者放膽疾呼的氣氛和環境,則香港還未足以被稱為文明進步開放之城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