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20, 2009

由李智良、到 Haneke ,走入卡夫卡的城堡

年幼時讀卡夫卡,但覺艱澀難懂,讀不到數頁便已無奈放下。只信他是偉大作家,讀不懂他的文章只是我不濟。

多年來,沒再接觸其著作。

前些日子看李智良的《房間》,有一篇談及卡夫卡,重新勾起我興趣。現在重讀卡夫卡,可能是自信比昔日強了,更是機緣巧合。

看過導演 Haneke 拍的《Cache (hidden)》後,上星期看了他另一作品《The Castle》。開始時見到主人翁的名字:K,心忖這不就是卡夫卡常用的自稱?看畢,才發覺果然是卡夫卡《城堡》的原著改編。心想:真不得了!不愧是被「供奉」的大作家,不同凡響!回味再三。處處是對人生之隱喻,卻不會生硬的陳說信仰與答案。基於對導演先入為主的偏愛,我相信電影是讓原著顯得更動人,卻不能抹殺卡夫卡睿智的啟示之功。

我把城堡想像為人生追求之目標,不斷想方設法,卻總是不得其門而入。原因很多,是路途不清;是自我身份不確定;是目標模糊不明、甚至障礙是什麼也看不得清;是身旁眾人不支持、甚至阻撓;是願相助的都愚眛;是官僚制度與人生之矛盾:把生命化作事情、再把事情化為文件……等。結局如何?人生那有結局呢!

前天往圖書館,沒找到《城堡》,只隨手拾了《給米蓮娜的信——卡夫卡的愛情書簡》。裡面有可堪玩味的幾句:

我只是閱讀,讀那封信,讀那些文章*。經常地,我感到這類散文並不以它們的自我意志而存在,它們的存在是一種指標,指向人們要前進的路途,在那條路上,人們可以越來越幸褔。直到人們在一個光亮的時刻辨識出,人們根本不是向前追逐,他們只是在自己的迷宮裡來回奔跑,並且比平時更加激動、更加迷惘。

*米蓮娜在報紙副刊撰寫的文章


影評:
城堡 (Das Schlo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