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09, 2009

知識界六十年的 60 個關鍵詞(上)

知識界六十年的 60 個關鍵詞(上)

文:安拿奇
明報 2009年10月2日

1 梁思成

(1901 年4 月20 日-1972 年1 月9 日)

2 林徽因

(1904 年6 月10 日-1955 年4 月1 日)

名門之後、才子才女、神仙鴛侶,他們沒有辜負這些神話般身份所要求他們付出的犧牲。建國伊始,梁思成與林徽因的命運就和北京老城的命運綁在一起,因為研究古建築,他們深知北京老城牆等的藝術和歷史價值之重,因此成為最激烈反對拆老城的人。但反對無效,即使他們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和國徽設計者。殊不知,改朝換代,極需這麼一個象徵行動,六十年後,香港不也一樣拆了皇后碼頭。

3 電影《武訓傳》

一部拍攝檔期跨越建國年的電影,也是共和國的第一部禁片,而目前我們還不知道將來還有多少部禁片。這部孫瑜導演、趙丹主演的關於一個清朝乞丐行乞興學的小故事片,本來在電影藝術上乏善可陳,卻因為政治需要成為大舉批判的對象。1951 年批判《武訓傳》實則是毛澤東的政治手段的一次成功實驗,並且為日後一系列以政治批判代替文藝批判的行為樹立了完備的模式。

4思想改造

5 洗澡

1951 年的「三反」及1952 年的「思想改造」運動所開始的針對知識分子的持續日久的改造過程,最優秀的文學概括就是三十多年後楊絳的小說《洗澡》。

思想改造運動最初用毛式語言來形容,是「脫褲子,割尾巴」,知識分子嫌粗鄙,改用「洗澡」粉飾之,殊不知「洗澡」更為殘酷,每個人既是幫助別人洗澡的,也 是被洗澡的,幫助別人洗澡需要「背靠背,面對面」:背著洗澡者搜集他的問題材料;當面批判他的錯誤,評價他洗的澡;被洗澡者只要沒有檢討到人們背後所湊的 那些問題,便過不了關,還得再洗。但按改造者的標準,知識分子的澡是永遠洗不完的。

6 梁漱溟

(1893 年10 月18 日-1988 年6 月23 日)中國知識分子好為國師,多是自作多情,唯獨梁漱溟先生不然,他是有「為萬世開太平」的氣魄和實踐的。可惜儒家最後一個身體力行的英雄卻碰上了一個流氓的時代。不是作為哲學家,而是作為政治活動家,1953 年9 月,梁漱溟先生應邀在政協常委會上就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農民問題。隨後,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會議上,受到毛澤東當眾當面點名批判,認為他反對總路線。其時毛澤東的言語毫無尊重節制,他說:「梁漱溟反動透頂,他就是不承認,他說他美得很。……你梁漱溟的功在那裡?你一生一世對人民有什麼功?一絲也沒有,一毫也沒有。」能讓毛如此失態的,必是對他構成巨大壓力的人物。

梁漱溟先生的存在,是精神價值在萬馬齊瘖的時代中唯一所繫,七十年代批判孔子,先生不從,應以一句「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乃其道一以貫之的最終證明。

7 胡風

(1902 年11 月2 日-1985 年6 月8 日)

反革命集團

胡風反革命集團案是由政治鬥爭代替學術爭論、為政治陽謀做文藝預演的一次大規模實習。1985 年,尚未得到徹底平反的胡風去世,唯有曾受牽連的聶紺弩寫悼詩,其中兩句是: 「無端狂笑無端哭,三十萬言三十年。」把胡風被害後的失常、因言獲罪的經歷用十四字絕望地概括了。其實還應該添上一筆:「千萬餘人受牽連」,1955 年展開對胡風反革命集團調查僅僅兩月,就揭露出反革命分子和各種「壞分子」29,230 人、「反革命嫌疑分子」12,488 人,這是建國以來對文藝界和知識界最大的一次整肅運動。

但最可怕的是,人性的弱點此次由知識分子大規模演出,胡風的舊友舒蕪撰文、提交私信落井下石,何其芳、巴金等都有大力批判,叫人心寒。後來文革時在民間出 現的道德、價值淪喪,以此時知識分子的淪落作為先聲。日後人民延續至今的虛無主義、對強權的畏懼心理,亦由此時知識分子人心惶惶、理想幻滅的反應埋下了伏 筆。

8 鳴放

明明是引蛇出洞,卻美名曰:百花齊放。如果說大鳴大放的片刻偽言論自由有什麼價值的話,就是讓獨裁者最後一次聽了點來自宮闈外的真話,甚至可能感到了一絲 恐懼。從1956 年「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到1957 年「大鳴大放」,腥風血雨前夕的天空竟然被粉飾得如此漂亮。當言論自由作為一個謊言暴烈地被揭破之後,知識分子們學會了徹底的三緘其口、道路相遇甚至不敢以目怨,最後紛紛為了自保而放棄最低的一點尊嚴。

9 儲安平

(1909 年-1966 年?)鳴放運動中,作為當時尚算一份民主黨派報紙《光明日報》的主編,儲安平盡其言責對政府發出了委婉但已是最尖銳的批評,他警告說共產黨人已經把中國變 成一個「黨天下」的中國。如今看來,他其實是說出皇帝的新衣的小孩,而此前此後的全國圍觀者,都已樂於稱讚謊言的美麗了。1966 年他投湖自盡,未遂被救,但不久又告失蹤,不知最後死於自殺他殺。其子回憶: 「9 月20 日,我得知中央統戰部下達了一個命令:一定要在10 月1 日國慶節之前找到儲安平的下落, 『以確保首都北京國慶的安全』。」這句話,今天又被講了一萬遍。

10 反右

在虛構的集體回憶中,五十年代是個貌似單純的年代。「反右」為它提供了荒誕的證據,它是單純的,非我族類即右派,右派即敵人,這頂帽子可以隨意扣在獨裁者 以外的任何人頭上,因為「我」最終只得一個,其餘皆敵也。中國式的左右難分也從此再無法理清:左派,你以為他是激進派,卻原來是最保守派、建制紅人;右 派,你以為是傳統意義保守派,原來他是個異議人士、被壓迫者。

11 《海瑞罷官》

12 「三家村」

1953 年,北京開始醞釀拆古牌樓,並準備進一步拆除古城牆和城門,當時歷史學家、北京副市長吳晗負責向反對拆除者做解釋工作,結果與梁思成發生激辯,梁思成被氣 得當場痛哭。諷刺的是,吳晗在十年後也成為了被拆除的對象,表面上看來因為一部他寫的《海瑞罷官》於1962 年上演,疑為替彭德懷辯護,再看是針對彭真的北京市委,最後牽出文化大革命。後來批「三家村」、批鄧拓、批周揚……借文藝作品開刀推行政治鬥爭,已經成為 弄權者樂此不疲、得心應手的好武器。

13 毒草

1965 年11 月10 日,上海《文匯報》發表的姚文元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一文,抨擊《海瑞罷官》是「大毒草」,從此「毒草」二字開始泛濫於「文藝批判」間,比較著 名的是紅代會北京電影學院井岡山文藝兵團,江蘇省無產階級革命派電影批判聯絡站,江蘇省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於1968 年1 月印發的題為《毒草及有嚴重錯誤電影四百部》,凡是有違、甚至不涉及歌頌毛主義者價值觀的文藝作品,都會被打成「毒草」,以致後來有人專門找「毒草」看, 因為它往往是好作品或異類作品的標誌。直到今天,《海角七號》來大陸上映,還被人斥之為「毒草」。

14 樣板戲

有「毒草」就必然有「香花」,樣板戲就是當年樹立的「香花」,到最後完全壟斷了戲劇和電影舞臺,以至有「八億人民八個戲」一說。八個戲包括《智取威虎 山》、《海港》、《紅燈記》、《龍江頌》、《奇襲白虎團》、《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沙家浜》,由江青拍板。1964 年江青作了題為《談京劇革命》的講話。這是樣板戲確立地位前的重要一役,也是江青在政治舞臺的首次亮相。樣板戲徹底貫徹了革命文藝的功用主義精神,只要有 利於表現「三突出」,西洋大樂隊、話劇對白甚至芭蕾舞都可以用上。人民在這種集中火力的洗腦行為中逐漸麻木甚至形成了依賴症,從今天許多人對樣板戲甚至對 文革的變態懷戀可見一斑。今天仍然有樣板戲,整個中央電視台的節目都是。

15 牛鬼蛇神

「牛鬼蛇神」是典型的毛式語言,他1955 年用之批判傳統戲曲中的鬼戲,稍後用來批右派,到六十年代已經被他和支持者用作泛指一切「敵對勢力」。這種粗暴地把一批人定性、然後依此定性進行迫害的歪理,在那個時代已然成為合理邏輯。

16 林昭

(1932 年12 月16 日-1968 年4 月29 日)整個六十年代就是林昭的一部殉難史。在幾乎所有大知識分子都已噤口自保的時候,只有這個北大中文系女學生堅持說真話。1957 年被劃為右派,1960 年以反革命罪被捕,在獄中堅持抗爭,1968 年被處死,當局從未正式公布過判處林昭死刑的罪名。林昭遇難翌日,上海公安局向她母親索取5 分子彈費。林昭在獄中留下的二十萬字血書、審理該案的盈之滿屋的秘密卷宗大多至今尚未見天日,但那必然是時代最真實的見證、最痛切的吶喊。在我心目中,林 昭是六十年來中國最美麗、最勇敢的一個人。

17 大字報

雖然按毛澤東說法,大字報自古就有,但沒有他的扶持,大字報不會成為那個年代「筆桿子殺人」的最有力武器。1955 年肅反、1957 年反右,大字報開始泛濫,直到1966 年北大聶元梓等貼出題為《宋碩、陸平、彭佩雲在文化大革命中究竟幹些什麼》的大字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毛澤東批准下播發了聶元梓大字報,《人民日報》全 文刊載並配發了評論員文章。這張大字報被毛澤東譽為「全國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60 年代的巴黎公社宣言」。而毛自己同年寫下的《炮打司令部》,則被冠以「我的一張大字報」的副題。大字報既是揭發、批鬥、誣陷別人的暗器,也是被用來構陷罪 名、以言入罪的工具,極端時期,只要被大字報提及,你基本上就沒有自辯的可能,因為任何自辯都會成為你的新罪證。這種貌似發揮言論自由的、貌似底層自發的 民間傳媒,實際上是扼殺言論自由乃至人的生命的鬥爭武器中精心安排的一環。

18 自殺

士以死明志,中國傳統也,沒想到在1960 年代此風達致高潮。鄧拓、老舍、陳夢家、翦伯贊、傅雷……但是這些知識分子的自殺,幾乎都是被自殺,走投無路還要高呼毛主席萬歲然後一死——死是免去生之 辱,高呼萬歲是為了保護活下去的後人和朋友。但即使如此,他們也逃不了另一新罪名:畏罪自殺、自絕於人民、以死來對抗文化大革命。

19 知識青年

六十年代,為了緩解青年淤積於城市可能帶來的危機(因為他們的血性和可能的反叛,也因為城市不勝負荷),黨想到了讓他們去更惡劣的生存環境消耗精力。知識 青年往往只有初中、高中學歷,倒是他們上山下鄉的經歷為他們帶來了更多做人和反抗的知識。他們在為農民們帶來麻煩的同時,也帶來了最低限度的一點啟蒙。而 知識青年自己之間的切磋,為後來的知識、文藝爆炸式復興埋下了種子。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