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11, 2009

知識界六十年的 60 個關鍵詞(下)

文:安拿奇

20 遇羅克

(1942 年-1970 年3 月5 日)一個在機械廠當學徒的年輕民間知識分子,竟敢在1966 年撰文反對血統論,其文《出身論》直指當時「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邏輯之非,呼喚民主和人權,在青年知識界和地下文化圈最為廣泛流傳,被中央文革小組批為「大毒草」。遇羅克1970 年以反革命罪被殺, 絕筆詩為: 「未必清明牲壯鬼,乾坤特重我頭輕」。

21 張志新

(1930 年12 月5 日-1975 年4 月4 日)「她把帶血的頭顱,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讓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韓瀚的這幾句詠張志新的詩曾經流傳一時,可現在和張志新的名字一樣成了不許重提的敏感詞。張志新是文革後期質疑、反對毛澤東個人崇拜最猛烈者,因此受到的迫害最深、虐待最慘,處死她前夕竟割斷她的喉管以徹底剝奪她說話的權利,這真是對說真話者下場最赤裸裸的一個隱喻!

22 梁效

23 石一歌

「梁效」是兩校的諧音, 「批林批孔」中北大、清華大學批判組的筆名,直接或間接根據毛澤東與江青等旨意寫作為政治服務的文章逾二百篇,均佔據《人民日報》等大報的顯赫位置,並被爭相轉載,視為高層意圖的傳達。可怕的是「梁效」顧問和成員中不乏著名知識分子,如馮友蘭、周一良、林庚、湯一介、葉朗等,翰林不想寫阿諛文章尚可掛冠一走,時至 1976 年,這些新翰林們卻只有積極搖筆違心吶喊的選擇。與梁效齊名的是上海的「石一歌」,該團體因為其中成員余秋雨在世紀末暴得大名而又重新被世人關注。

24 四五運動

七十年代後期,一冊《天安門詩抄》以及其中最好的一首詩「欲悲聞鬼叫,我哭豺狼笑。灑淚祭雄傑,揚眉劍出鞘。」流傳甚廣,因為這是人民借紀念周恩來而反抗暴政的四五運動的最佳象徵。日後這首詩還將在紀念胡耀邦、趙紫陽等時候一再被引用。四五運動是人民忍無可忍的一次爆發,也是激烈衝撞的民間思想啟蒙的第一個缺口,其時建國近三十年,人民力量第一次自發集結和抗爭,而不是被政治需要擺布。

25 傷痕文學

反思文革的文學被稱為傷痕文學,受了傷不去反抗,僅止於舔傷和展示傷口,實在是中國式的自憐,亦是中國作家的可憐。為了能夠發表,傷痕文學一般會加上比較有希望的結尾,即「光明尾巴」,此尾巴至今仍存在官方媒體的大小負面新聞報道上。

26《哥德巴赫猜想》

詩人徐遲這部關於數學家陳景潤的報告加科普文學在七十年代末影響甚大,使科學家、科學研究在民間重新樹立起尊嚴。陳景潤及日後被宣傳的李四光、華羅庚等成為年輕人心目中另一種英雄,這是知識重新受尊重的一次戲劇性轉折。

27 西單民主牆

28 北大三角地

沒有網絡的時代,民主牆這一形式就是異見者的BBS,來源自大字報的形式卻完全超越了大字報的盲目,民主牆在七十年代的思想再啟蒙運動中具有極大的作用,讓人看到了思想的自由、正常撞擊所能帶來的覺醒。黨政府對民主牆先支持後禁止,在民主牆發表《第五個現代化》的魏京生和不少異見者因此繫獄。北大三角地是民主牆的延續,在八十年代的學潮中起重大作用,九十年代後性質改變,今年終於被徹底鏟平。

29 北京之春

中國在 1977 至 1978 年間一個短暫的政治寬鬆時期,叫做「北京之春」是呼應十年前的「布拉格之春」,但亦遭到了後者一樣的命運。

30 《今天》

《今天》雜誌的創辦與民主牆息息相關,1978 年底創刊的這本重要的文學、思潮性地下刊物最早也以油印形式張貼於北京街道牆上。《今天》在一段長時間內成為內地激進思潮的文藝化形式的集中地,《今天》 及其創辦人北島等從此成為中國非主流文學的先鋒象徵,並因此被西方了解。

31 平反

這是安撫中國知識分子最簡便好用的工具,是以較小的屈辱代替之前的大屈辱的一種手段。多少冤案以「平反」二字輕輕帶過,毋須追究和反思,知識分子已經感激涕零,如丁玲1984 年才獲得徹底平反,她的反應是長吁一聲: 「這下我可以死了」。但即使區區兩個字,至今仍然與許多含冤一世的人絕緣。

32 清除精神污染

1983 年發起清除精神污染的運動,抵制西方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響滲透,首當其衝的仍是知識分子和文藝作家,如白樺的《苦戀》便被大舉批判,蜜月期結束,時光彷彿又倒流到1951 年。

33 霹靂舞

34 搖滾樂

1987 年霹靂舞和搖滾樂幾乎同時進入中國年輕人視野,當時被這兩種形式直接做了身體和感官啟蒙的年輕學子,今天不少成為知識界或民間知識界的激進人物,他們質疑主流思想的態度,也許就在霹靂舞和搖滾的時代埋下了種子。搖滾樂的影響更為深遠,先行者崔健被譽為另一種啟蒙者,但隨著中國搖滾的複雜化、商業化和娛樂化,批判鋒芒已經罕見了。

35 民刊

英美現代主義時期獨立出版小雜誌的中國變種,但比前者含有更多的政治意味,因此也遭遇更大的生存挑戰。八九十年代是民間刊物的蓬勃期,其後隨著網上論壇的普及、正式出版物對地下文學的收編以及審查部門的大力整頓,民刊式微。

36 《讀書》

自1979 年創刊,《讀書》就不是一部單純的書評雜誌。它大致經歷了注重思潮整理時期、考據時期以及1996 年至2007 年汪暉與黃平主編的「新左陣地」時期。它的讀者定位為「中級知識分子」,從它的發稿關注點的改變也可以看出「中級知識分子」思考取向的轉變暗潮。

37 朦朧詩

因為惡意批評而得來的這個名稱,雖然不為當代詩歌的核心人物們承認,卻是民眾理解和接受的。朦朧詩一方面激化了人們對自由思考、自由生活的嚮往,但一方面又讓普通讀者和平庸創作者停留在朦朧美的溫柔鄉中,刻意迴避現實。

38 八六學潮

39 反資產階級自由化

1986 年始發於相對內陸的城市合肥的這次「學潮」,是建國以來第一次比較成熟和正面追求民主的學生運動,訴求是反貪污和反對人大代表尸位素餐,同時以行動方式表露了對言論和遊行自由的追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應之,被迅速撲滅。

執政者的回應是「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政策再度左傾,支持學生的知識分子如方勵之等被打擊,不支持「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的胡耀邦最終被迫下台。

40 國學復興

八十年代後,內地知識界有國學復興之潮,不少研究中國哲學、史學、古文學等名家都被尊為國學大師,當中有不屑者,亦有借「國學」二字寬泛性而混跡其中的「雜家」,如最近被揭穿的文懷沙之流。

後來被內地追認為國學大師的錢穆曾就「國學」一詞說: 「學術本無國界。『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名詞。」很能戳穿鼓吹國學者的功利面目。

41 海子

隨著時間推移,1989 年自殺的詩人海子的影響力在民間日益壯大,甚至超越知青時代的詩歌英雄食指、再啟蒙時代的詩歌英雄北島;但同時他在詩歌界的影響卻由過盛轉向衰落和反撥。 現在海子更適合作為特定時期的一個精神現象來回顧:八十年代末,人們對精神力量的渴求以及崇拜之熾熱,恰恰反映了其時物質和現實自由之匱乏;而此後九十年代初的死亡崇拜則反映了價值觀再度失落後的虛無。

42 六四

「痛心疾首」——唯有此四字能形容當時知識界希望破滅之巨。八九學生運動的激化是人民長期的正當要求一再被壓制而來的強力反彈,失控情有可原;六月四日的悲劇無論如何不應如此極端,鎮壓手段不可原諒。

二十年過去了,執政者一再錯失挽回知識分子失落之心的機會,不曾為六四評價做出半點讓步,也沒有對受害者作出最基本的補償,反而進一步收緊言論自由,把歷史視為禁區,有識之士,其痛猶甚!

43 新左派

44 自由主義者

世紀之交,中國知識界出現了新左派與自由主義者之爭,至今餘波不息,時而甚至更劇烈,那都是和中國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相關的。新左派與自由主義者出發點都是憂慮中國前途、關注蒼生命運,然而手段不一樣、重點亦不一樣。自由主義者認為自由原則第一優先,新左派追求絕對的公平原則,其實兩者為何不能兼得?新左派是用理想迴避現實,自由主義者是以現實迴避理想。自由主義者中的市場決定論者無恥無情,新左派中大量混雜的民族主義者和毛主義者愚昧偏激,皆為可厭。

45 陳寅恪熱

46 錢鍾書熱

47 王小波熱

九十年代中國讀書界總因某人逝世或被「挖掘」而形成對他的熱潮,甚者還升格為「學」,例如錢鍾書,《圍城》和《談藝錄》、《管錐篇》被推至過分的高度,最後「錢學」便應運而生,人們熱衷於談論他的博學、機智而無法找到他的思想。

而對於陳寅恪則沉迷於他的形象、遭遇、情懷寄託,把他樹立為失落文化的象徵品。王小波比較例外,他也被樹立為邊緣、獨立知識分子的象徵,而因為他反傳統的經歷和思想得到後來青年的親身驗證。他死於1997 年,以自己的命運和作品預示了未來十年青年的命運。

48 民間知識分子

49 知道分子

50 公共知識分子

八十年代前,正常學術研究環境的欠缺導致相當大批的民間知識分子存在,他們成為火種的延續者甚至燎起新火者,八十年代後,繼續存在的民間知識分子被學院派譏為「野路子」,殊不知他們在過去和現在都比學院裏的知識分子多保持了一些尊嚴和獨立。民間知識分子在九十年代末的變種是知道分子和公共知識分子, 前者多投身媒體,為少數人民服務,以務實的知道為榮,卻忽視大義;後者在公共言論場域的位置至今日益見重,以一種更獨立和自由也更積極的方式介入現實、爭取發言權,這點多少繼承了魯迅和五四傳統。

51 中宣部

52 《炎黃春秋》

53 南都事件

54 冰點事件

文革遺風保存最完整者,非中宣部莫屬。近年被稱為「真理部」的中宣部在繼續製造「真理」的同時,常以比政府更左的姿態打擊異見者和大膽踩界的刊物。

《炎黃春秋》就是其中一本被重點關注的對象,因為它提倡黨內民主、政治改革,堅持反思極左派和文革的錯誤,並對被中宣部歪曲的史實多有糾正,所以多次受到停刊和撤換編輯的威脅,幸有中共元老保護得以冒險生存。至於另一些頻頻犯險的傳媒則沒有那麼幸運,2003 至2004 年發生南都事件,《南方都市報》的前主編程益中等被捕,以貪污入罪,一般認為是對《南方都市報》大膽的報道的報復行為;而2006 年的冰點事件更是中宣部直接干預,勒令刊登了對歷史有不同看法文章的《冰點》周刊停刊整頓,引起媒體界和知識界嘩然,後在原主編李大同等的竭力抗爭下《冰點》復刊,但主編副主編並未復職。

55 章詒和

反右五十周年之際,眾聲啞默,彷彿那是歷史上不曾存在的事件,唯獨當年大右派章伯鈞之女章詒和挺身而出,拒絕遺忘。她的著作《往事並不如煙》以濃墨書寫了這段被抹去的歷史,並以《伶人往事》補償之,從中可以看到當時政界、知識界、演藝界種種荒誕乃至悲慘之情景,以堅持記憶對抗政府及主流話語鼓勵的忘卻與「寬容」。今年章詒和發表《臥底》、《告密者——誰把聶紺弩送進了監獄》兩文,更是直指文革前後普遍存在的告密行為,這種行為因為在知識界比比皆是,人們已經見怪不怪,所以反過來指摘章詒和小題大做和不夠寬容,然而怎麼沒有人追問是什麼令知識分子墮落為臥底、出賣朋友以自保呢?為什麼現代中國的知識分子變得威武能屈、貧賤能移、富貴能淫呢?

56 一塌糊塗BBS

57 牛博網

58 烏有之鄉

一塌糊塗BBS 站名諧音「一塔湖圖」,即指北大的博雅塔、未名湖和圖書館,創辦於1999 年,一度是中國極富影響力的網上討論區之一,以言論自由、討論氣氛寬容熱烈著名,在其上縱論世事國事人事的多為大學生或知識青年,因為屢次觸碰敏感話題被整頓,最終2004 年被永久關閉,直至最近才有限度地重開。之後在泛民間知識界有影響力的兩個著名網站牛博網和烏有之鄉分別走向兩個方向:簡單的自由主義和粗暴的新左派,後者日益遠離理性討論,以替毛時代塗脂抹粉為能事,但支持者眾。網絡時代至今,因為執政者的不斷打壓,也因為參與者的素質參差,尚未有一個真正能健康發展的討論網站存在。

59 博客

博客的出現,令中國的公共知識分子們找到一個可公可私、可攻可守的小陣地。雖然有不少人用博客自我貼金,如余秋雨;但更多人借博客宣揚公民社會、團結民間正義力量,如艾未未、梁文道等,艾未未在楊佳案中聲援楊佳、幫助楊母,在地震周年之前展開對死難學生情況的公民調查行動,皆以博客為聯絡、討論和發布的平台,效果顯著,以致其博客最終被封。後來微博出現,著名者如「飯否」網,地火有燎原之勢,因此都迅速被政府封殺。

60 《零八憲章》

《零八憲章》是六十年來由中國知識分子為主發出的一次最清晰和完備的政治訴求表達,雖然他們明確表示並不奢求可以很快實現所追求的目標,僅藉此表達他們就「中國未來向何處去」這個問題的共識。

參與簽名的知識界名人不多,簽署者大多數是民間知識分子、維權人士和關注現實的普通人,這說明「正統」知識分子明哲保身的態度未變外,還說明了民主意識在基層知識界反而得到更多的普及和認同。憲章發起人劉曉波再次被捕,之後為了迎接建國六十周年大慶,政府進一步收緊言論自由、加強監控,現實中國與 《零八憲章》中期望的那個中國距離愈來愈遠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