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06年,渣打馬拉松又再不幸地發生「跑死人」事故。七萬人破紀錄的爆額參賽人數,猶如歡樂滿東華每年遞增的善款數字。我不禁問,香港何來那麼多運動健將、馬拉松選手?在高速公路和滿布灰塵細菌的隧道跑步,或許是香港的獨有運動項目,馬拉松變成一年一度以運動包裝的平民盛事,令視運動為「一年一度盛事」的市民,隨時墜入被彩帶花球遮蔽的死亡陷阱,樂極生悲。
渣馬近年以「反應熱烈」的馬拉松嘉年華招徠,故每年甫開始報名便已「迅速爆滿」,有人直指參加馬拉松在香港已成為了一種社會風氣,我卻覺得它不是觀賞性體育活動(spectatorsport),而是已演變成一場「騷」,一場以體育包裝的國際大型品牌派對,就像年宵花市、新年花車巡遊或趁墟睇煙花的群眾活動。渣馬在擁抱中環價值、講求功能主義的香港舉行,也變相暴露了香港人的炫耀心態,一種自娛心態,管它活動本身有什麼意義,誰理會?
忽然熱心
當然,有不少人參加渣馬是為了挑戰自我、鍛煉意志,小部分是覬覦那筆可觀獎金,但更多人「忽然熱心」另有原因。有人付錢報名是為了能年年「收藏」那套大會戰衣,之後每每在大圍聚會就穿出來示人:我不是宅男,我跑過馬拉松;另外有人竟為了睇明星,為求與偶像一起跑;我聽過更病態的例子,參加是為了可以在平日只有車行的東區走廊拍照,猶如劉姥姥遊大觀園,更騎呢是不少參賽者不斷把照片即時上載,視為生命其中一個「歷史見證」(defining moment),馬拉松成為了一個拍照的旅遊景點,在比賽中拍照上網,可以有幾尊重比賽呢?
歌舞升平背後,很容易令人漠視所有競技性質運動都有潛在危險性。這次不幸猝死和危殆的跑手都是八十後年輕人,渣馬激起的馬拉松熱潮,也成為年輕人挑戰極限,證明自己的「有心有力」的姿態性宣言(statement),就算當日身體欠佳,抱着嬉戲、趕潮流的心態,未有充足準備很多人都「頂硬上」,就算是十公里賽事,往往hea跑也有危險。
令占飛驚訝的是,今次賽事,有近千人不適,有二十七人送院,至少三百名跑手抽筋。醫生說,絕大部分猝死個案是源於平時訓練不足,或在訓練時沒病徵,致未能察覺身體有問題,連馬拉松賽道都在公路上進行,難道平時生活忙碌的香港,去海港城、太古廣場練跑?
聯誼活動《日日運動身體好》
專家指,原來全球全馬賽事中每十萬人,就有0.8人有猝死風險,當然每名跑手都應該自量,為自己身體負責,或者在賽前檢查心臟健康。但既然馬拉松已經變成聯誼活動,你什麼時候會在跟朋友聯誼前會先去照一照肺呢?你可能會反駁我:意外就是意外,誰也擋不了死神來襲吧?意外是計算之外,但賽會在吸納參加者前,並沒有重視這種賽前教育,只一味堂而皇之以數字堆砌賓墟景象而缺乏溫馨提示,實在有點不負責任,或許主辦單位真的要考慮,起碼「半馬」參賽者是否要提供醫生證明。
友人近日分享了超級馬拉松跑手林義傑寫的一本書《原來,是為了簡單的理由才跑的》其中的金句:「你有人生中不做會遺憾的事嗎?如果有,就快去做吧!這世上沒有人會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套用在這次渣馬不幸事件上,或許是最好的安慰說話,但我想沒有人希望這話每年也會用上一次。
講開運動,讓我想起不少國家領導人都喜歡與大眾「分享」自己愛好的運動,似是要號召國民運動健身,其實是是展現自己的魄力,甚至國力。
不是普京才懂得展現滿身muscles,強化硬漢形象,我們祖國的總建築師鄧小平、江澤民也多次公開游泳,游泳健將領導人非毛澤東莫屬。記得有年毛主席請來華訪問的蘇共總書記赫魯曉夫在中南海的泳池裏游水,他換了多個姿態瀟灑暢泳,赫魯曉夫卻抱着水泡戰戰兢兢。江澤民之後的胡錦濤愛打乒乓球,溫家寶則愛好廣泛,從籃球到太極到跑步,尤愛跑步,大概因為跑步是最簡單而最容易吸引群眾的運動吧。
分享這一刻
領導人運動,姿態上是要給人民看國家阿頭人性的一面,實際上的「潛台詞」,是在鞏固自己的勢力,像鄧伯伯的「我的魄力依舊」,在橋牌桌上也是運籌帷幄的神情,那時領導人必要時透過「分享」發出的statement。一個渾身是勁的領導人,總比只懂拿着紅酒的書生易入口吧?阿諾舒華辛力加當上美國加州州長,不是沒有原因的。
不知什麼時候起,現代人那麼重視「分享這一刻心情」,彷彿下一秒、再過一天來分享,就會失真,變成復刻炒冷飯似的,尤其網上社群,身份要視乎你的「社交」活躍程度。馬拉松比賽不用鬥快,搶先upload相片才最重要。
因為社交網絡,某人吃過一個鹹肉糉、喝了一杯MacCoffee,「朋友」總比那人條腸更快知道,這種「寃魂不散」式的生活分享,能讓我更了解一個人嗎?你炫耀私人飛機、烈火跑車,我還可給予反應,但洗板式的「吃和拉」身體報告,恕我會吝嗇那個LIKE,還好想伺機UNLIKE這個某某。
忽然文化——占飛
信報 2012 年 2 月 8 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