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電視前的我,不禁動容。
可是,炎黃子孫是空前團結了,民族情感是無比強烈了,之後呢?
歷史教訓我們,越是眾志成城,越是容易忽視現實、忘卻冷靜、失掉寬容。
熱情總令人迷醉、忘其所以。那麼,異見、另類角度不是更該被重視、誠衷看待?
更甚的,擔當特定角式者,如記者、領導人等,更該刻意主動探求其他觀點。
看到梁文道轉載之文章,描述了內地傳媒災情報導之變化。前一階段,主題是危難與悲情,現在則已轉為讚美與感恩。這不能說是錯事,民眾需要振奮人心的消息、也渴望分享救援成功的歡悅、亦會熱熾的讚頌各種人性光輝的表現。可是,還有其他嗎?更多災民的悲傷遠遠未曾過去,更艱巨的任務還重重壓在面前,更多要深思反省和問責的問題仍未被深入探究。這些,政府和傳媒有助我們去了解和開展嗎?
香港的情況如何?上週我會傾向閱讀報章多於看電視新聞。描寫的側面更多、主題更多樣化。這幾天,報章的報導也似越趨單一了,總是一個一個奇蹟生還的故事。我們的感受就只停留在感恩的層面?
還是網上的文字較不受規限、全面和具體。
以下圖片便是網上看到的。
焦點不一定是被埋的人,也可以是旁邊那塊水泥牆身。那些空的孔洞是怎麼回事?會是本該被插入鋼筋之位置嗎?
多得鄧小樺之介紹,看到豆瓣上之焦點文章。
看過《北川邓家“刘汉小学”无一死亡奇迹背后的真相》,了解世上並無神蹟,卻有人禍;
看過《可以憤怒了》,知道除了悲傷外,人還懂得憤怒和思索。
禮失求諸野。當各大傳媒機構都不能滿足承擔時,我們除了努力去自行發掘外,就只有,漠然。
4 comments:
其實已有一段時間沒有看新聞或報章上關於地震的消息,可能是對於這些千篇一律的報導感到麻木。
今天看了你轉貼的
終於看見另類的聲音
能得到較完整的影像
不錯!
還有 你這篇的中文簡潔流暢,一看便明,要給你一隻豎起的大姆指 =)
睇完即刻起雞皮....
為何中國的東西甚麼都是假的呢?
房子是假的....
食物是假的....
藥品是假的....
為何連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變成這樣...
多謝貝爾讚賞。
回小車:
先前想起一句回覆,剛又忘了。
回想起再寫上來。
世間就是美中有醜。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