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從一些對談之回憶開始。
社工說:
他把自己視作拯救者。我說:
他要把幸福給她。
若某人的幸福要倚靠別人給予,那麼,從某角度看,其實是不幸。當時正討論一位同學之心理。說時,還有點沾沾自喜,覺得自己之想法很對。
另一天,則聽到以下的話:
人若是初時已抱很大熱誠,要怎樣幫助拯救他人,難免把雙方放於不均等的地位:我是拯救者,你是等待援助的;我是優越的,握有一套「正確」方法,你則是要被糾正的。這已是偏離了輔導之精神。有時,傾向提供答案是在所難免,可是總要有警覺,別把自己凌駕他人。若過往已有此種「援助」別人之意識,一旦當上社工,大概只會變本加厲,因為那地位與角式無形中會更強化那想法。道理全都懂,全都接受。可是懂得了,不代表自己不會犯類似的錯。
近年,努力想做一個更好的人。自覺做得不錯了,自信越多,自負也隨之而來。原來還是容易掉入一般觀念與習慣之框架內,明明相信人心複雜、每每念及自知與知人之困難,卻仍會不時不假思索衝口而出把事情想得簡單說得輕淡。
不滿意自己。
這是這兩天最強之感覺。
好像找不到合適之站立點。太多人說自己是好教師、好輔導者,久而久之,麻木了,自我陶醉了。自己之觀念清晰嗎?思想敏銳嗎?原來內裡有太多的一廂情願。不落俗套、能體會旁人之心理之曲折幽微嗎?間或做到了的,卻迷信自己總能做得到,變成另一種自大。
如何自許?
當我總是以提供意見者之姿態出現時,於你眼中我還是朋友嗎?
其實「輔導者」之身份並不誘人。可是,一向以此角式出現,也喜得大家認同時,我怕了。怕不再以此姿態現身時,自己將不知如何自處。其實也不真是怕。若怕,那警覺該能讓我重找到立足點,知道自己當如何做。真正情況是並未懂怕卻是潛意識裡早作選擇,要讓自己繼續以那慣常之姿態現身,自我感覺優良。
想法過份簡化,慢慢從聽多於說變作說多於聽。以為理解了,非此即彼,卻原來還有第三條路。種種教訓,不一而足。
我算是什麼?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