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24, 2009

從 1 至 1000 談起

對卷日,偶有所感。這是昨日於班上演說的內容。當時,準備不充份,組織表達俱欠佳,特整理如下,待有心人翻看。

一、
1 與 1000 之別
坐擁一千萬家財,是富。只得一萬,是貧。當前者身家減少,1000 變 999,仍是富吧?可是若退減持續,999 變 998、998 變 997……若仍算富,要減到多少才不再是富呢?隨意答一數目,500 吧。可是若嚴格地如此分界,界線之上為富,少去一元落入界線之下即變成不富,真能說得理直氣壯嗎?

二、
辨別心之強弱
人總有辨別之心。與生俱來之能力。是否常要比較、對差別看重或看輕,卻是各人不同。
重視差別至極端程度,才不滿意只得富與不富兩種劃分,可能要分上一千等級。1 是第一等,2 是第二等……1000 是第一千等。
另一極端是忽視、抹除所有差別。「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你我皆有父有母、有五官有四肢、有、亦終各有一死。其他一切差別不再重要
《百喻經》某故事正有類似喻意。你何用迷戀眼前之絕色?他日都成白骨,都是一灘屍水,都再無擁有什麼只剩蛆蟲鑽入鑽出。

三、
差別或輕或重、本質截然有別
平常人較少走向兩極。不會完全抹殺差異、也甚少千般琢磨萬分計較。那麼,看重那些差別?多數人以影響大小而論、貼身與否而定。哲人卻看出另一點關鍵。
陸象山:「吾縱是不識一字,仍可堂堂正正做一個人。」
我或富或貧、考試成績或優或劣、相貌或美或醜,這些都重要,都對生活有不少影響。可是陸象山卻點出:是否堂堂正正、是否誠實,才是人最當看重的。

理據何在?
《論語》早有智慧之點題:
「我欲仁,斯仁至矣。」
試想想,在「我欲 X ,X 便至」此句式中,X 不是隨便能正確填上的。沒人能說「我欲富,富便至」、「我欲數學滿分,滿分成績便至」、「我欲得此愛侶,此愛侶便至」。以上所說的,不論是富、是優異成績、還是愛情,都可以努力爭取、提升成數,卻不能保證必然成功。都不是憑一己之力能完全掌控的。可是,我要誠實,便必可誠實;我要善意待人,自可善意以待。不假外求。不是嗎?
別誤會,不是說誠實很輕易。很多時會面對利害之考慮、會有很多引誘,會抉擇困難。可是一旦決意,要踐仁,那還有人能阻你?

有一個故事可作類比。某作者說:「無論任何情況,人總可保留尊嚴。」後來被人質疑:「二次大戰某人被德軍所俘,眼看將被迫赤身露體、送入毒氣室,慘死無可避免。想到將與親人訣別、壯志未酬,如何不淒然?何能免恐懼?身不由己,還怎樣顯出尊嚴?」
作者:「可是,當那人被送往毒氣室,仍可選擇是抬頭微笑而對、還是垂頭哭喪著臉啊!」

你看重的是那些區別呢?看重別人是否誠實、還是看重考試成績是否優秀?怎樣也好,至少當明白,兩者本質上截然不同。為自己分數偏低而不快時,至少當知道那畢竟不是個人所能操控的。至於我是否要做好人,卻是完全在我

四、
投入每一局,然後忘掉
不論看重的是那種差別,認定目標,便去努力爭取。或有人想,既然人世間除了踐仁外,大多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為何還要努力?我想起四人圍坐玩牌的經驗。某人一邊玩,一邊看那對面之電視節目,遊戲之節奏和步伐即受干擾,勝敗雖難料,興味卻必然索然。不投入,也就不會享受。
「遊戲人生」一詞用得濫,含意往往被看輕了。其實參與遊戲仍是認真的。可是,認真投入一局,享受了,結束了,也就能輕輕讓它過去,重新專注新的一局。以考試為例,考之前備戰要認真投入、考時要放鬆發揮、考之後便要忘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