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9, 2008

兩個故事

一、陶傑《爛觀眾》述說了戲院看電影之經驗。

一 部 好 電 影 , 來 到 香 港 , 遇 上 了 爛 觀 眾 。 在 旺 角 的 戲 院 看 《 神 探 伽 俐 略 》 , 其 中 一 些 場 面 , 當 數 學 教 師 給 鄰 居 的 單 親 母 親 留 下 的 一 封 訴 心 聲 的 信 , 這 場 戲 明 明 是 悲 情 的 高 潮 , 滿 座 戲 院 卻 爆 出 一 陣 笑 聲 。

香 港 的 觀 眾 缺 乏 情 感 修 養 , 從 來 不 思 考 生 命 的 意 義 , 戲 中 的 悲 劇 人 物 , 在 他 們 庸 俗 的 認 知 世 界 中 , 只 是 一 個 小 丑 。 在 看 《 潛 水 鐘 與 蝴 蝶 》 的 時 候 , 也 有 這 等 愚 昧 的 笑 聲 ── 片 中 的 法 國 主 角 中 了 風 , 癱 瘓 了 半 身 , 生 活 行 動 諸 多 的 不 便 , 香 港 的 戲 院 觀 眾 卻 當 做 喜 劇 的 gag 。

這 種 笑 聲 , 令 人 厭 惡 而 憤 慨 ── 當 然 , 觀 眾 買 了 票 , 在 哪 裡 決 定 爆 笑 , 是 「 市 場 」 的 一 種 自 由 , 然 而 香 港 人 都 誤 普 世 的 悲 情 為 「 笑 位 」 , 這 種 與 人 性 脫 節 的 誤 會 和 錯 配 , 卻 映 照 著 一 個 社 會 低 下 的 靈 魂 。


二、翻抄船山處看到的文,引自 Pakkin@Blog 上之《無heart》。因明愛急症室門外病人失救而死,致有此文。
程序的設定,本來是要透過程序來釐清責任,保障人免受無謂的投訴,又或被有心人利用來以法律程序陷害;但當程序變得僵化,甚至把人的常識和良知變得不可理喻,把人推向事事自保,想一想也覺得可怕。

很明顯,單單訴諸程序,是一件很邪惡的事。用神學的語言說,這叫做「律法主義」,大概也是耶穌基督在世批評得最用力的惡事。

問題不是要不要有程序,問題是「單單」。

當有常識和有良知的人都被說成是有膽色,我們引以自豪的效率和專業精神又有什麼益處呢?

當一個個「有heart」的青年人,一進入社會做事就被現實和程序纏磨到個個「無heart」,這是什麼鬼地方?

要被批判的,不獨獨是這個醫療系統。

我們,其實是共犯。


兩件事本互不相干。
從來,我不認同那些泛泛而論,說什麼一代不如一代、現今青少年不濟、無知、無能、無上進等等。
可是,兩篇文章讀在一起,卻侃然而驚。
記起學校年初於各班級播放國內災情之片段時,聽聞一些班別之同學不時發出竊笑之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