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百萬零一夜》不好看,未免太過挑剔,至少情節緊湊豐富,可是那主題、傳達的訊息只屬下品。或者是愛得義無反顧、永不放棄、夢想終能達成等老套的「勵志」主題皆不合我口味吧!主角奪得巨獎、與愛人重逢後,導演以「命中注定」作結,這是否能給困苦之人以希望和鼓勵呢?我不肯定。只記得讀過的一句網上評語:「一套講到一切是注定的電影點會是大家所講的勵志呢?」難道所謂「人窮志不窮」只能是那傳統香港神話「窮小子靠運發達」?
觀影時總未能全情投入,原因有二。一是劇情已廣被張揚,難以再有驚喜;二是讀過了小樺的影評《需要夢想又害怕夢想》。原來原著被改騙時只剩枝節而骨幹全無。假如電影是全新創作,或許我還可看得津津有味,才不會刻意用心去挑剔一部通俗而商業之電影。可是知道了原著之內容,卻難免總覺得不是味兒了。
電影一開始,Jamal 被痛苦拷問後對警官發出冷靜譏刺:「為什麼我不可以憑自己的能力答中所有問題?就因為我是個斟茶遞水的小子?」——這才是原著的主調。小樺:
或者《一》讓我最失望的,就是改編劇本連這個階級轉變的鋒芒都去掉,主角去參加電視問答節目,只是為了讓愛人在電視看到自己以便相認——這豈算「人窮志不 窮」?主角志願其實比「變富」還要小:他什麼都不想要,只想和愛人廝守。電影的改編更加吻合晚期資本主義大眾媒體的邏輯,因而更能投射出社會上的掌握權力者心態:「優勝者」最好是全無殺傷力、什麼都不想要的人,讓這樣的人得到金錢與權力才最安全——這樣便不會動搖掌握財富分配的權力建制本身。
但原著《 Q & A 》對於權威的挑戰更為尖銳:「很久以前我就明白,只要有夢,就能夠改變自己的想法。不過有了錢之後,你更有能力改變其它人的想法。我發現自己有了一筆巨額財富之後,權力比警察還要大。」這種令人悚然的坦白,不更像一個階級劇烈流動的社會才有的向上爬壯語?電影的改編以愛情代替了夢想,把冷靜譏刺警官的主角改成天真懵懂。
夢想與拚搏,是恆常動人之主題。別說什麼「命中注定」,也別要「追求真愛最終也能戰勝其他一切」這種輕飄飄的浪漫包裝了。而夢想其實更不必與經濟成就掛鉤。小樺:
那些被否定為無長遠視野、不望高處的年輕人,其實可以有自己的夢想。《一》原著中,主角勝出是因為他有開闊(而非上流階級)的視野:主角到過很多地方,在做酒吧侍應、明星幫傭、泰姬陵導遊等鬼五馬六的低級工作時遇上很多人,一個個他人的故事恰好構成了節目大部分問題的答案。原著所高舉的甚至不是「命運」,而是「經歷」,這是一個更為深邃廣袤的夢想:某些無權勢非富貴的人們之經歷與視角,儘管千奇百怪不入大敘事格局,但某天會被證明為不是瑣碎低級,而是極有價值的。在海嘯後,何妨高舉體驗與趣味,承認一些未必具有很高經濟價值的夢想?
原著是勵志的。電影中那主角卻只剩下空心的堅持。
看《CIA 光碟離奇失竊案》時,但覺處處諷刺與挖苦,與《一》本屬風馬牛不相類之電影。可是,忽然想起,若要空談「勵志」、「大膽創意」和「堅持」,《CIA》裡那女角蓮達不就是「成功」的示範?她的人生目標就是不斷地整容,吸引如意郎君,機緣巧合配上她妙想天開,隨著種種荒謬事故,最終竟如願以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