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或以母校翻譯的『博雅教育』)中的『批判』一詞往往並非與哲學的『邏輯思維能力』搭上關係,反而『人文』一詞卻在『批判』的語境中常常出現。通識教育強調的『尊重、多元、多角度、學生為本、互動、開放、內省』等詞語,在一本『邏輯導讀』文本中可以找到多少?相反,這些詞彚為甚麼卻滿佈於其他人文文化理論書籍?這是甚麼意思?那麼,所謂具批判意識,其實是一種怎樣的素質?
通識教育所言的『批判』從不源於分析哲學中的語意分析(當然老師也可以教邏輯,只是要理解這種『批判』在過往的教育一直存在),它其實意欲回應當代社會中現代性發展的惡果:機械化及非人化、疏離、單元主義、權力的高度集中等問題,它不只是『批判的武器』,而且是『武器的批判』,質疑現代主義在十九世紀末期開始盛行的反浪漫思想:工具理性、學術理論的『預測』功能、科學領域中揚『論證』而抑『假設』,重實用,否定不確定性(例如無法被預測的個人情感)等等。看看現時香港社會,那些人會被稱許具有批判精神呢?不就是那些替弱勢社群發聲、經常與主流唱反調、與資本主義中商業至尚繁榮發展勝於一切之意識抗衡的人?
早前教師發展日,講者提倡專題研習不一定須以知識為本,可以只是拓展經驗、從人文關懷角度出發。要低年級勉力學習各種深入知識,是奢想;要他們在缺乏基礎知識之情況下進行研習分析歸納推論,等同於要他們「扮野」!這不單是專題研習所面對之困局,也是推行初中通識科所必要解決之問題。
若能跳出那框架,則通識教育可依從另一脈絡推展。
只是,現實環境卻非如此。
另有一批老師則光明正大地以『通識教育科』這個角度看整個論爭:我不知道甚麼是當代法國思潮女性主義後結構主義解構閱讀後殖民分析,這太高了,我們只以『通識教育科』去看這科,我們根據通識課程介紹,裡面清楚寫明『不需要甚麼人文目標』、『教授批判思維的方法(就如今期大熱六帽、六何、FiFeFo、FRISCO等』,我們是考試的。現時不少學校,便是只從各種分析技巧上著手。
今天與同事車上閒談。回覆正是:「沒辦法,這都是課程內早早編定了的。」
所引段落摘自《『通識教育』與『通識教育科』:哪一種批判?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