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7, 2008

家長有罪?

健吾《家長有罪 》

明報2008年6月23日

有說書商為了吸引教師選用教科書,提議「無限期借出電子白板」。女兒就讀小六,每年書簿費約1000元的駱太直言,「家長沒有選書權,只能肉隨砧板上」。她指摘出版商為搶生意的做法離譜,「那些商人富了自己的荷包,卻不知道苦了一群家長!」她建議家長派代表加入學校選書團,希望學校顧及家長的經濟能力。

這正正反映了香港家長最大的問題:很多時家長也不知道自己的兒女學什麼、做什麼、讀什麼,卻覺得自己有能力決定什麼才是對他們子女最好的。家長們徹頭徹尾的「消費者大晒」心態,凌駕了專業老師的判斷力。這種如召妓一樣,沒有互相基礎的買賣,教育會成功嗎?

香港的家長如果有罪,他們的原罪就是太愛孩子。這種愛在過分自大、過分實用主義的主旋律中,就變得很扭曲。

舉一個例子:為什麼家長們都覺得孩子在學校的成績不「夠」好,是孩子最大的問題?現在,「好」的教育,就是文法中學、國際學校。職業先修、中文中學、非主流學校,在家長心目中,也是副選。可是,他們不知道,他們的孩子都像梁洛施跟娛樂公司的合約:梁氏被娛樂公司的合約緊緊縛死,孩子的腦袋和思維,就正正被單一課程和標準答案主義緊緊的縛死。

家長們,你知道現在中國語文會考的閱讀理解考卷,有所謂「奪命四式」。比方說,他們會找來香港第一健筆林行止先生的文章,然後問某幾句文句是正確、錯誤、部分正確還是無從判斷。我寫評論不過3年,也知道文章見光後,報前的你,有解讀此文章「意思」的絕對主權。那就是法國符號學大師羅蘭巴特的理論中,說「文本」見光後,100個讀者有100個解釋的意思。考評局內的,難道也是羅蘭巴特再世,有權去決定,去解讀林行止的文字的「標準答案」嗎?

此不過是冰山一角。我肯定很多家長早就忘了會考數學科的「log 2=x,log 3=y,試將log 24化為xy」的正確得分答案。我更肯定不少家長早就忘了把硫(sulphur)變成硫酸(Sulphuric Acid)的工業化學過程叫 Contact Process。活了27年,除了會考高考那4年,我真的沒有再用過那些冷知識了。孩子考得不好,說實在一句:「又如何?」

看另一個例子,香港是全球最多人應考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八級鋼琴考試的城市,為什麼李雲迪演奏會中,李先生仍有36個音節未完成,觀眾已經急不及待的起來,衝上台前爭取獻花握手?香港有幾多人愛古典音樂,well,你我心知肚明。家長要孩子學樂器,不是要他們感受舒伯特是「粉紅色」的熱情。他們不過是履歷表主義、實用主義:考名牌中學時沒有八級鋼琴很難跑出云云。

結果,學生很快就知道他們的時間,被家長所安排的「技藝訓練」充填。呂大樂教授說,他在面試時,常發現學生回答不了自己喜歡什麼。問他們有什麼嗜好,不少會回答「最愛睡覺」;會撒點謊的,就會答喜歡「閱讀」。問他們在讀什麼,他們會說「最近很忙,沒有時間讀書」;那麼問他們今天讀過什麼報紙,他們會說「最近很忙,沒有讀報」;叫學生舉一兩張報紙的名字,有的也說不出。

很多人都說香港的新一代很不濟:沒有世界視野、沒常識、中英文蹩腳云云。也會有人即時說教育出錯,傳媒有事,世風日下,卻沒有人敢說家長有罪。因為,中國人相信「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也許,天下真的無不是的父母。可是我質疑的,是家長憑什麼在這個森羅萬象的後現代社會,知道什麼是「是」嗎?借《時裝.時刻》的黎堅惠絕得很的一句作結:「孩子不是因你而來,而是經你而來。」家長們,你覺得你們仍有「教好」兒子的責任,很好。可是,可以告訴我,你們憑什麼empower自己,自己安排的,相信的,也是對的,也是好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