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31, 2008

早前,曾相約某班放學後一聚。當天最末二堂,他們在禮堂進行英文科話劇活動。終結時,已比平常下課遲了三十多分鐘。對此,其實我早有預算,卻仍不免慨嘆。知道活動延時多見,籌備不易,進行時每多變數。可是,心底裡仍有存疑:安排上真的不能更周密嗎?準時下課是否真有被嚴正重視?

記得今年專題研習的報告日。我在某班觀看各組匯報。各組都事先收到指引、詳列細節、限定了演出時間。當日我替主持之同事掌錶。一切用具安置妥當、組員開口第一刻開始計時。時間到了,錶一響,主持同事便即指示該組停止,不管其他。當日某組預備了極詳盡豐富之內容,卻就是沒預計好用時,看著他們最終心思縱多,卻是正題未入便已給邀請回座,難免叫人同情。

可是,這便是嚴正不阿。

說得遠了。

回想這些,全因某次友人之對話。

友人談到他與人相約,準時到達,要等那珊珊來遲者。說時不經意、沒怨懟。可是,指出了這是他向來守時的一貫遭遇。及後網上見小魚的文章,也為著守時與否、盡責或卸責等問題而感嘆。友人更輕輕說了一句:「日後再不如此愚笨,與眾人一同遲到好了。」害得我急急勸說,「別要、別要。」卻是匆忙情急,一句道理也說不上來。

當晚想起早年看過的故事。

麥兜上學途中,遇到陌生人,聲稱掉了銀包,需要幫忙,懇求麥兜給他廿元乘車回家。麥兜給了。後來,其他同學勸他別再輕信那人。那是最近常出沒的,總以相同橋段向人乞錢。麥兜再遇上他時,如舊的,為幫他而給了他廿元。老師也說,這是近來常有之騙案。有人更指出曾親眼目見那人得錢後其實不是乘車回家。

過了幾天,麥兜再遇上他。

當聽到對方乞求時,麥兜二話不說,便掏出廿元給了他。

後來麥兜說起:就算他以往騙我,怎知他這次是否真的需要援手?若這次是真的,沒人幫他便「大件事」了,他豈不是很慘?


評價怎樣,因人而異。

巧的是昨天早會,那麥兜故事也曾被引述,卻是細節變換了。兩個版本,微有差異,大主題沒變。子君卻靈巧,一聽便指出那關鍵不同之處:故事裡本是麥兜如何對待陌生人。同事之引述卻是有關麥兜如何對待麥嘜。


與子君對談總是快樂事。

與友人一同堅持信守,更是美。

恐慌背後

上週看了多年前舊片《鬼驅人》。兒時不覺慌,這次是驚慄與讚嘆感覺並存。

近年也看過一些恐佈片,卻總覺平庸,總是堆砌生硬,沒有感染力。

想一想,差別何來呢?

或許是那些著墨於親情的畫面吧。演員投入演出,憑恰到的演技,表達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感、共鳴和同情。觀眾情緒也就被牽動了。人與情,若不足惜,何來因失去而悲傷、因無力理解和抗衡而驚恐?

多麼好的設計

我愛中文。(雖然其實一直憎惡簡體字。)

Tuesday, May 27, 2008

讀一些好聽的

坊間看過太多垃圾標語。錯漏百出不自覺,俗不可耐卻扮清高。

這天讀鍾曉陽文章,感受那文字的動人節奏。

多作騰寫,或許也能收仿效:

《咖啡館戀曲》

人在香港講實際,談完理想要收稿費。

生產工具換 PC,只望有朝手表換個勞力士。

外賣一杯走糖加奶,味道不好只為 high 一
high。

中壯時期患失眠,泡咖啡館為充電,烏眉瞌睡無氣質可言。

口口聲聲講環保,無一技之長難以循環再造。

自在趺座聽人聲物聲蒸氣咕嘟聲,以貓族冷眼觀眾生相,或出竅神遊而去。

光榮退役還太早,追風逐浪又嫌太老。

有誰知我此時情,厚著臉皮發牢騷。人生得意須盡歡,莫待杯前空憑弔。莫待青絲都成雪,老人痴呆腿又瘸。莫待牛市轉熊直直落,經濟衰退變泡沫。莫待恐佈分子引爆炸彈,南極冰架解體崩坍。

Saturday, May 24, 2008

失語

一)
常想起某幾句話,自己覺得蠻不錯的,到後來坐到電腦前,卻只記得大意,而不能用上本來之句子。很多次,最終是勉強寫下自己也不滿意的文章。

文字像其他一切值得珍惜的東西,沒好好捉住便會給溜走的。

二)
有時,無感故無語。有時,那些感覺是寧可放在心裡。從來不去描述,也就永遠不懂去描述。

三)
面對一些執念很強的人,想告訴他:不是如此的。卻明知說也真如不說。到真鼓起士氣,要吐露真言,卻醒覺這不就是上幾次一模一樣的話語?轉念,想換一些詞匯、語氣、輔排,卻會感覺為難;再轉念,簡直便想放棄了。

四)
她是我喜愛的人。有時,會把她看得過份成熟和明智。一些小動作,卻重看到她天真稚氣的一面。愛惡分明、態度主動堅決、直覺聰敏等都是她優點。不作理性的分辨好像也變得理所當然了。聽著她一輪接一輪的話語,我插不上,也沒打算真要插上了。

Wednesday, May 21, 2008

然後

萬眾一聲,向天長嘯,悲慟而激烈奮發之情緒感遍神州。

坐在電視前的我,不禁動容。

可是,炎黃子孫是空前團結了,民族情感是無比強烈了,之後呢?

歷史教訓我們,越是眾志成城,越是容易忽視現實、忘卻冷靜、失掉寬容。

熱情總令人迷醉、忘其所以。那麼,異見、另類角度不是更該被重視、誠衷看待?

更甚的,擔當特定角式者,如記者、領導人等,更該刻意主動探求其他觀點。



看到梁文道轉載之文章,描述了內地傳媒災情報導之變化。前一階段,主題是危難與悲情,現在則已轉為讚美與感恩。這不能說是錯事,民眾需要振奮人心的消息、也渴望分享救援成功的歡悅、亦會熱熾的讚頌各種人性光輝的表現。可是,還有其他嗎?更多災民的悲傷遠遠未曾過去,更艱巨的任務還重重壓在面前,更多要深思反省和問責的問題仍未被深入探究。這些,政府和傳媒有助我們去了解和開展嗎?

香港的情況如何?上週我會傾向閱讀報章多於看電視新聞。描寫的側面更多、主題更多樣化。這幾天,報章的報導也似越趨單一了,總是一個一個奇蹟生還的故事。我們的感受就只停留在感恩的層面?

還是網上的文字較不受規限、全面和具體。

以下圖片便是網上看到的。


焦點不一定是被埋的人,也可以是旁邊那塊水泥牆身。那些空的孔洞是怎麼回事?會是本該被插入鋼筋之位置嗎?

多得鄧小樺之介紹,看到豆瓣上之焦點文章。

看過《北川邓家“刘汉小学”无一死亡奇迹背后的真相》,了解世上並無神蹟,卻有人禍;

看過《可以憤怒了》,知道除了悲傷外,人還懂得憤怒和思索。

禮失求諸野。當各大傳媒機構都不能滿足承擔時,我們除了努力去自行發掘外,就只有,漠然。

分享

請別與我分享你的悲痛。

原來,「享」字是帶著享受的意味的。

俗語說:「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福樂才是與人共享的。

所以,別再說什麼「請你分享經歷災難之感受。」

沒人會享受苦難的,除非是被虐狂。即使你是被虐狂,也請別要找我來分享了。苦痛可以共同承擔、攤分,要共享麼?敬謝不敏了。

Monday, May 19, 2008

追風箏的孩子

風箏飛不出嘆息橋
即使分開不必仰天長嘯
畢竟當初分享過你歡笑
將記憶燃燒 初戀的風景有過不少


這幾天,看著報章連綿不絕的報導。以為將會麻木,卻不。
文字裡的一個個故事,比電視上的畫面更叫人動容。
腦海裡盤旋著的竟是一闕情歌。

彼此相識於嘆息橋
開開心心影張愛的遺照
彼此之間即使各有車票
失散於繁囂 灰飛的初吻至少感動一兩秒

斷了線那隻風箏 到哪裡落地生根
愛過你仍然是福份

天空的白雲 有哪朵可以與我互吻
穿梭的路人 每個都可與我合襯
初戀那個烙印 掀起那次地震
總可迫使我鍛煉勇敢

彼此分開於嘆息橋
失戀得多 應該更聰明了
即使心一死都要有心跳
一下不能少
堅貞的心境還是要動搖



繁囂叫人心動搖。
資訊浩瀚,無力感有增無減。種種評論得失,方向把持不易。
欲注目人性光輝顯現,大悲後有大愛。黑暗陰霾卻是揮之不去。
該當如何?
失散,便要寄望新生;嘆息,更要堅貞勇敢!


風箏消失於嘆息橋
開開心心一起向它憑弔
很多東西畢竟控制不了
失散於繁囂
都多得一個你當日跟我笑

心 縱使不跳了



link

Saturday, May 17, 2008

默然

地震至今,一直沒在此置一詞。

校內,也幾乎沒和人談論過此事。只是王老師預備班主任課材料時,就主題及方向東拉西扯的說上幾句。那時我說的是有關民間對四川及緬甸兩地災難之不同反應。

不想多談,後來在報上讀到錢鋼的一句話,寫得好極了:

一切高談闊論,如今都是蒼白無力

Friday, May 16, 2008

成語

昨日一文,沒有避用俗語。早前聽聞班上同學需背誦成語數十則,便作出提問:

「衰到貼地」及「肉赤」可否用任何成語替代呢?

一答曰:棟折榱崩,可換「衰到貼地」。

不肯定正確與否。

「肉赤」之替換仍從缺,望有賢者賜教。

要好好學習中文,好得貝爾稱讚。

突然想起《還珠格格》一劇,小燕子學習成語之情景。「拉牛上樹」堪比。或許我的情況也相若。

Thursday, May 15, 2008

時運高,記唔到

昨日友人問起近況,答曰:霉運不斷。舉例時卻想不起細節,只說了乘搭巴士錯過班次及因進食不潔食物而輕微肚瀉二事。

及後才想起一些略為重要的。

早前眼鏡框鏍絲鬆了,一邊鏡片跌個破碎。這已是半年裡第三次光顧眼鏡店,每次消費均介乎數百至二千。不是不肉赤的。

上週長假期的最後一天,廁所抽水器壞了,買了新的嘗試自行更換,花了個多小時終要放棄,花錢請別人弄妥。卻原來一直所做的都是正確步驟,就只欠了最後一步。最終是既花了時間亦無慳下金錢。

前天相機突然不能再拍攝,該是記憶咭出了毛病,後來不論怎樣做都不能讀回內裡的檔案,心痛了,內有最近半月所攝的兒女生活照啊,那是無法彌補的損失!

昨晚我比內子先睡,睡熟不久卻被喚醒,原來電腦防毒系統失效,開始被各式病毒攻擊,最終安裝修復了,暫未知是否有後遺,雖然使用如常,卻總是感覺不潔,心裡有點毛毛的。

這天早上,回校遲了,到極少光顧的麥當勞購買快餐,貪其快捷。明是眼見不用排隊了,卻為著一杯咖啡而苦等了數分鐘。回到學校,發現侍應少給了調味,變了要喝齋啡。

希望壞事不會再接踵而來。

有趣的是:當被旁人問及時,怎麼大部份都會記不起呢?

弗洛伊德說遺忘之背後是不想記起。那麼是我潛意識自動選擇了忘記?

或者從價值觀之角度說,是我認定這些都微不足道、無足掛齒,也就被扔到一旁?

或是單純的歸因於天賦性情,習慣不把事情放入內心?

不論是何原因,大抵都算是好事。何權峰之一著作不就是書名為《忘記總比記得好》?


其實近年自己之狀況已比過往差。那時候,真的是說忘便忘。現今,則是心裡隱隱然帶上了一種觀念:我的人生竟總與命運背離。生活無大過錯,卻就總是各方面都差上一點點。一切目標,如何準備、努力,均不能完成到尾;諸事不順時,事情卻又不致差得貼地。好的說,是逢凶化吉;壞的說,則是阻撓不絕。

或許情緒悲喜只是存乎一念。

該用心記著某次友人的反應。當時,我談到自己那時期運氣不濟,友人瞪了目:你還算生活不好?當年成績理想、考試壓力不大、及後找得理想工作、至今經濟尚算無憂……等等。

提醒自己:大人當操心大事。

Wednesday, May 14, 2008

誰需要誰

記得以往曾寫過兩句話:

醫生需要病人,而不是病人需要醫生;
教師需要學生,而不是學生需要教師。

理由是此世界即使沒有醫生,仍依舊會有人生病,可是若世上再沒病人,則醫生也就不復存在了。沒有教師,世上仍有求學的人,可一旦沒有了求學的人,也就不用再有教師了。

那時,好像是寫於某屆畢業同學錄上,談到感恩,想指出其實不單是學生會對老師感恩,老師也該為有緣遇上一批同學而心存感激。

這幾年,我也真慶幸能遇到一班相知相交的好同學。

不肯定有否把原文張貼於此。

近日腦海卻浮現了這幾句。心裡記掛起某些同學,更為著人來人往、他們將不再常現於身旁而感觸。

同一番話。說時的況味卻自有大不同。

委靡不振之時候,真會有一剎那生起自私之念頭,願他們繼續留連身旁。

Tuesday, May 13, 2008

重逢雜想

這天約了 Kirsty 見面。將近一年沒接觸了。

感謝你陪我午膳,後來談得越見深入。樂見你成熟長大了、明白事情更多。真的很替你歡喜。

祝願你未來的日子,即使再遇到艱巨,仍能一一克服。更希望你繼續朝著心願一步步向前邁進。

有理想的人生,是美好的。就算他日最終沒能達致,仍是不枉此刻。




是接納?還是點出另外的可能?

大約不能一概而論。

對某些人,不接納便等同把他推遠;對另一些人,卻要帶他向另外的方向望,多想不同角度、知道還可以怎樣做。甚至,要不斷說服他應當這樣做。

有些事,是逼出來的。

展望

新特蘭 0:1 阿仙奴

一場無關痛癢之賽事。雙方戰意均成疑,表現一般,勝負就只差在能否做到一次美妙的進攻。施華狀態持續復甦,助攻一擊尤其出色。下季不再留在陣中固然可惜,不離隊卻也應當只能擔當後備。還是祝福他找到能讓自己享受的位置吧。禾確特之走位及臨門處理越見火喉,讓人對未來一季充滿憧憬。桑治亦出色,只是讓本當是防守中場的他肩負中堅之位置終不能令人完全放心。

雲加說數週內肯定會買入一兩名球員。拭目以待。

本季以高分位列第三。下季球迷必期待再進一步。過去三年之苦痛該是時候獲得補償了吧。

母親節後讀那關於母親的美文

這篇文絕對值得一讀。

母親節文章(美少女夢工坊五game評網上詳細版)

posted by TSW,或鄧小樺

(刪於上週星期日明報,趁母親節,把game評寫到報上去。題目為編輯所擬,不知美少女系列是否也是陳姓編輯心頭好,最後一節的小標題可謂人同此心。)

母親的超現實結局

小時看柴門文一本短篇漫畫集《半熟家庭》,主題是「未成長的父母」,描畫自己心理還未完全成熟,卻已被父母的責任與社會角色追迫而徬徨無措的年青人,小時頗被書中的細膩感情打動,深感父母其實脆弱動物。有天想起,與我同齡的女子,不少已經做了媽媽。facebook裡看到她們擁著嬰兒的歡欣相片、她們上載的育兒趣事(如嬰孩第一次成功翻身的片段!),我百感交集。育兒與家事心得我是無從分享,作為姊妹,我嘗試繞個圈子接近她們。

《美少女夢工場princess maker》(下稱PM,第五代易名為「美少女夢工坊」)系列,是單機電腦遊戲的長壽經典作,第一代1991年推出,2007年第五代面世。這是一個育成遊戲,玩家將養育一個女孩8年,為之訂造生活日程、學習打工交友等生活細節,至女孩18歲迎來結局。遊戲有超現實成份,管家來自魔界,女兒可以學習魔法、與魔界的人交往,不吝「比真實還好」。PM系列的革命氣質在於有「父嫁」滿足一系列男性玩家,玩家與女兒無血緣關係不算真亂倫——而和自己培育的虛擬女兒結婚理所當然,如同把布毛熊視為情人不算人獸戀。有夠酷兒(queer)。歷代中最受讚譽的是PM2,其魔幻與酷兒色彩最高:裡面最貴的衣服是「國王的新衣」,大家自己想想那是什麼,據說男玩家誓要到手;還可以玩出SM女王的結局,魅力、氣質、罪孽超高而智力、道德、信仰是零,難度很高,昔日某秀麗乖巧虔誠的女同學C便以成為SM女王為榮。

Pm系列象徵了養育的神奇,那就是超越我們現實的人生限制,讓養育者與被養育者都可以有神奇的結局。PM4換了製作班底,遊戲設計亦無特色,擁躉失望; PM5重召歷代人物造型畫家赤井孝美回巢,大量增加細節,並首次讓玩家當母親,這女性意識的抬頭,乃因現在單機遊戲以女性客戶佔多。

PM5裡養女兒真成一門學問了,玩家對女兒的控制非常嚴密,與女兒對話的種類增加,教養方式由原來的兩項增至七項,新增讀書及遊玩、禮儀態度、對陌生人的信任、聽別人意見的程度,還有門禁。門禁出現標誌了設計中的家長色彩——門禁是屬於家長的,青少年一般只想門禁消失;若青少年也想著門禁,大概青少年就愈來愈像家長。學校角色也較前遠為吃重,以前是一個月十天上同一門課,現在學校課程不完全由玩家控制,玩家便全力設定課外活動、校外再讓女兒學別的才藝。這大概切合了許多家長的「履歷焦慮」:誰都知可以選自由粗放、任孩子閒遊,但既有選擇在,便把孩子的日程填得滿滿的。

要幹的事多了,遊戲結局的魔幻性質卻減少,PM5中等結局是女演員和模特兒,怎麼竟然要沾明星養成遊戲的光;至於音樂教師和書法教師、泳手和馬拉松跑手 ——呃是有分別但分別不大,像人生一樣沉悶。我以前常玩到的「國王的寵妃」、「富豪的妻子」等黑暗系結局,可一不可再。PM3流浪漢可以養出公主,PM5 最冒險的父母是自由業(包括作家);遊戲地圖有大量消費點,分出中產生活與平民消費。這是現代都市的現實,迎合大眾的遊戲,自動消滅了昔日人魔混雜的古代世界。我這PM信徒有點興趣索然,卻在裡面看到了今日母親面對的現實:要比以前花更大量努力,但神奇結局的可能性卻減少,誰也不願冒險。

讓家長回到常識

《十六歲後才上床?》(下稱《十》)是一本關於性教育的書,但不是給青少年,而是給父母的。中產母親Daisy發現鄰居十五歲少女在家中私生嬰兒,轉而擔憂自己一對嬌滴滴的女兒行差踏錯,千辛萬苦開始了家庭性教育,防止少女過早失身。書裡以頗為漫畫化的筆觸,描繪對女兒失身恐懼到精神快崩潰的母親,懦弱逃避家庭性教育的父親,是喜劇也黑色。家長不願面對現實,又將青少年和性妖魔化,口裡提醒的性根本就是洪水猛獸,想像少男全是餓狼,女孩則都是白兔全不懂抗拒——委實有點像出自恐怖份子的大腦。

現在的家長有這麼頑固封閉少見多怪頭腦簡單嗎?我想想見過的家長網民,嗯,說不定何念慈是對的。家長的確非常難以說服,常常把「你沒有孩子,你不會懂」掛在口邊。所以書裡有大量「專有名詞」,什麼「信念危機哭泣症」、「爸媽通報機制」、「無助媽媽信託社」…不少應是作者杜撰,模擬一副中產專業口吻,說服裡夾雜半真半假遊戲調侃。

《十》是肥皂劇,充滿cova蛋糕、智利紅酒之類的中產消費品,有點俗氣,但偶然你會在不顯眼處看到可稱美麗的句子。作者提供一條這樣的電影路線圖:《早熟》、《麻將》、《天地無倫》,雖然Daisy媽看完《天地無倫》的反應是「想嘔」,但畢竟由電影開竅,簡直是藝術的救贖。她不再假想女兒入大學才拍拖、結婚前仍是處女,反而主動向孩子提出「十六歲後才上床」協議;《十》教母親以退為進,小心翼翼、步步為營、主動開放,是免她們控制森嚴神經過敏、卻被兒女蒙在鼓裡錯到徹底,像書中的太平紳士何太。控制愈嚴密、愈與現實脫節,後果就愈不堪設想。

《十》夾雜著政治不正確與最政治正確(正如家長會同時無比現實和不接受現實),可算是《誰說家長一定是好人?》的家庭肥皂劇版,可謂苦口婆心,作者且是口甜舌滑。覻人不覺,書中Daisy媽的智囊不婚主義者Miranda還信口說「其實香港少年絕對應該荒淫,[...]平均說來這個城市還是性活力偏弱,所以經濟是搞不上去。」給母親偷偷塞一小把激進。書裡一再重覆背誦十一條「提防阿女過早失身守則」,幾乎接近教育電視,但對於本來掩耳盜鈴口是心非的家長來說,已是赤足走過紅海到了新天地。而所謂新天地,不過是一個「兒女不由你全部控制」的現實——即是常識。


按下F12+R+N+Q 後,再按住F10

年前女同學C也舉行了甜蜜婚禮。我那些成了半熟媽媽的女同學們,那麼特立獨行背後一段輝煌史的女子們,日後會否真像《十》裡的母親團那麼神經衰弱?我還在想望神奇,懷念PM2那個「按下F12+R+N+Q 後,再按住F10不放」就會出現的神祕商店和職業介紹。那些明明是我們所經歷過的,不是說要走捷徑,而僅是相信,除了刻板主流式式一樣的人生,母親和孩子也還可以有別的選擇,在現實裡尋找超現實。
先貼過來。容後再寫點評。

Sunday, May 11, 2008

衣服之宣言

【明報專訊】
世界知名的意大利運動品牌 Kappa,近期推出一款印有西藏英文名稱「Tibet」及「雪山獅子旗」的外套,被內地網民大肆抨擊,憤指該品牌「公然宣揚藏獨」。Kappa 大中華地區代理的中國動向,於5月6日(周二)發出聲明,強調該款產品由意大利品牌持有人 Basicnet 公司設計,由設計、生產到銷售都與中國動向無關,更立即要求 Basicnet 公司全面停售上述外套。

本報記者發現,近日一些內地網上討論區中,有網民猛烈批評 Kappa 公然出售「藏獨衫」,在新一季推出的一款黑色運動外套上,印有西藏的英文名稱「Tibet」及「雪山獅子旗」,而背後則印有佛祖的圖案。此款外套曾在網上及外國的運動用品店出售,Kappa官方網站的售價為每件150歐元(約港幣1800元),但現已停售。

這是今天明報上的報導。其實,數天前,小奧私陸已有相關之文章:

奧運時裝與政治禁語之Kappa Tibet事件

那時小奧之語調溫和,除提及之 Kappa Tibet 外,還談到更擺明車馬更挑釁之另一服裝:

在剛過去的週末閒逛時發現,奧斯陸有小店在櫥窗上掛上針對北京奧運的“Free Tibet”Tee。時地不同,遭遇各異,要是在香港販賣,下場該會像早前G.O.D的「拾肆K」一樣吧,甚至給憤青先警方一步KO掉了。

那時我心想,世間是百花齊放,各有各利害盤算。文明世間之寬容終是美好。

這天讀到本地報章後知的報導,卻不由得心裡一痛。中國,我還能愛你嗎?

閒來,閒不來

中五的班級告別了。每週多出了若干空堂,該是清閒得多了吧?

卻不。

只是沒了那種緊張非常甚至感覺帶點恐佈的擠逼生活。擠逼,是指時間上的,更是心靈罅隙上的。

就是不能讓自己一整天悠哉遊哉。四日的假期裡,始終是閒裡偷忙。把早前積累的,慢慢逐項處理;將心裡覺得該做的,漸漸一一實施。那也不壞。

趙來發寫過幾句話:
貧窮是一種心境,有一陣子,我把自己每天生活安排得很忙碌,一是為了讓自己有種「精進感」,另一方面是「充實感」。你或許說我是自欺欺人,但對一個身體不舒服的人而言,這其實是別有一番不足為外人道的含義。

我身體健康該是比下有餘。可是,心靈呢?
想起兩句話:己欲立而立人。心有餘而力不足。

續抄趙來發的文字:
有一段較長的時間,我的確相信自己在貧窮線上徘徊。

我所指的「貧窮」,不是單指個人物質生活與個人收入,更包括精神生活。有段日子──或許更包括現實生活有種懸空感,是因為離家之後,個人生活似乎失去了軸心與目標。當然,對自覺(或自以為是)的所謂修行人,這種懸空感可能還有其他含義,例如失去精進的動力。

懸空感常有,幸精進之心總算仍不缺。只是,這是否只屬另一種鴕鳥?

通常,這微碎的疑惑是一閃即逝。有時,想到一些友人,如貝爾、如小魚、如子君、如晴晴,都會叫自己提振精神。若我不精進,何能鼓勵他人也走上結伴同路行?

Saturday, May 10, 2008

不一樣的生活

這天看女俠的日誌,看到一大班人相約同往影院觀戲。

於我,那是久違了的事。

日間,站在一群人面前,卻通常是獨立傲行的。偶爾會與他人合作,不乏笑談、生命之交流亦不缺。可是,卻已絕少那種漫無目的、只求共聚 msn、一同追打羽毛球、齊置身黑暗電影世界之消磨。

夜間,則是二人二兔之世間。

生活單調,卻少煩惱。好不好?看思想心態如何接受、性情如何配合。

人是矛盾的生物。明明已是滿足,卻會幻想那不一樣的天空。知自己其實不懂得在人群中感覺快樂,卻又會有點追思、慨嘆,想像自己變得幼稚、對生命心靈深處無知無覺,易哭易笑,易把情懷給寄託。

可是,人就只能夠是自己。

也就,要為自己而笑。

Friday, May 09, 2008

心緒數端

這幾天,其實心裡一直掛念。







寫過好幾段,寫了又刪。

思緒不算亂,卻很懷疑,其實該說什麼、想起過什麼。

只能繼續祝福。

傷心日子仍是要過。

復原或快或緩,急不來。

人不能免於傷心,也沒有萬應靈丹。

一邊傷心,一路繼續往前走。





有時覺得自己太局限。只懂用固定的一套。
眼光局限、方法局限。
很希望自己變得更有能力。

可是,功不在我,又如何?
幸好世間就是有不同的人,各擔當不同角色,發揮各自的功能。



有些時候,是有點焦急了。好像怕將會終結,沒完成、不曾處理好,卻是大門被重新關上。
是太著意成效了?
該明白,不能只著重結果。事情亦總會有不如人意的時候。

那就接受。

Thursday, May 08, 2008

念記

瑣事一則。

早前與人共膳。我吃的是快餐店某輕盈套餐。席間談及自己喜愛此店的奶茶與咖啡。

上週託那友人替我買午膳,沒說明要點什麼。買回來的就是該款套餐,餐飲正是咖啡。

記性日差。想將此事銘記。特此寫下。

Tuesday, May 06, 2008

別離

阿仙奴 1:0 愛華頓

季末,雙方戰意不算高。主隊派出數名二隊隊員。沒大錯失、亦沒閃亮表現。勝利源於賓特拿之個人實力。若能持續勇態,賓特拿有望成為新一代空中霸主。

戰情不算可觀。最溫情的一幕是下半場中段雲加讓列文後備上陣,再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於主場球迷面前把關。季後將離隊了,此前數年之汙馬功勞球迷並不會忘記。

雲加之舉動讓人明白為何他會如此受槍手尊敬。列文也得到他絕對應得之敬重。

逃出人間世外

上週看的另一輯電影是《魔間迷宮》。

《Matrix》裡的現實感觀世界是虛妄幻影,要掙脫才能重獲自由。《魔間迷宮》裡的現實世界則不單是真確的,更是殘酷、充斥無盡苦難的。劇中人曾問:推翻了這個殘暴之將軍,換來另一個,怎辦?

原來,世間難得淨土,人生是悲傷連連。魔幻世界才是歸屬。那裡,我是公主你是王子,沒苦痛,只有親情與愛。

不要期望這是快樂的神話故事。美妙、動人的情節是以悲涼、灰濛、滿浸血淚的背景襯托。細節卻又不失童心妙想。那魔幻世界是多麼令人神往。噢不。不是神往,而是逃命之希望所寄。若沒有此人間世外,現實漫長人生還怎挨得了?

結局之描寫是妙筆。是真是假?我決定不容自己懷疑。那不可能是假的、不可能只是想像。我會淚不禁的。

Sunday, May 04, 2008

Matrix 是無明?

前數天看了兩輯電影,一略舊,另一非常舊。

那很舊的是《廿二世紀殺人網絡》,Matrix。場面與情節不乏東方色彩,打鬥時用上的是仿李小龍的功夫,飛簷走壁及閃避子彈的動作都讓人想起一些武俠世界。劇情內含的訊息都帶點佛道玄思哲理的影子。

眾生均在夢中,對真實世界混然不覺。時間之因果鎖鍊中,一言一行都似是早早編定。所有均是程式設計者早作安排。可是,當一念覺醒,人就可以掙出那預定的。不再受規限,重獲自由,神通也就此而生。

看那叫 Matrix 的主體,是否可以佛家中的無明去取代之?以未來之機械(類似操控無遠弗屆的超級電腦)作假想,就只是叫一般觀眾較容易明白和掌握罷了。

以上種種,或許是我個人聯想過多。可是,即便去除這些胡想胡感,電影本身還是頗好看的。主角受訓時的情節,更是充滿勵志意味:只要你意志不自我局限、相信自己能力可超越界限,自然便可以做到。

或許,要給某人鼓勵,讓人看一看電影,比一名輔導老師說上百句還來得有效呢。

唔再講

本不打算再就奧運寫什麼。這天看到上面的圖畫,卻實在忍不了要抄貼過來。

當然,還有梁文道和鄧小樺等人的文章。

有那麼情理並茂的好文,當然是寧抄寫而不創作了。

有心人按連結去閱讀吧。


同日還看了有關「指橙為紅」的一些網誌。一般是諷刺與謾罵。姑且一記,多點實例說明民賤聯如何讓我討厭。此連結文中還 embed 了中國橋民在韓國衝突的片段。本地傳媒是真的從無播放過嗎?真的「唔駛講野」。


一抄不如再抄。小奧私陸的照片和文字是簡明和真接了當。

Saturday, May 03, 2008

萬眾同歡

電視上的畫面充滿感染力。
喜慶、熱鬧、充滿熱熾的感情。
早前已決定冷眼旁觀,這天仍不禁有點情緒高昂,分享了點點類似節慶的歡樂。

昨天寫著大家不妨反省熱情之由來。人畢竟是尋求意義、愛給事物賦予價值之生物。想想聖火之光榮所在,回顧早前各方之行徑,也是一種細味人生。

可是,不問情由地歡渡一天,不行嗎?不理會為著什麼因由、不思索各種理想價值,就只是依據那名目,齊齊為慶祝而慶祝,全城同歡一天,不好嗎?

當然好。

現代人其實一向就是如此生活。

聖誕狂歡,多少人是教徒?當中會感念基督的有多少?聖誕之「真義」已是派對和禮物。新年就只是一個同走到街上互相祝賀的好時機。農曆新年也開始流行倒數了。萬聖節是鬼節吧?不也被人借用了作為娛樂消遣的日子?

或者,人生本就是苦多於樂。不借用各式名目,讓自己多點剌激和陶醉,生活是太難過了。

來,就叫自己相信聖火傳送是偉大和光榮吧。好好快活一天,齊高呼、跳躍和拍照。

這不是相當美好吸引的提議?

本來,是的。最終卻被一些畫面刺破了。若單純是為慶祝而慶祝,便不用對身邊各種不同人事反應激烈。你自去慶祝好了,旁人要怎樣示威、如何表達其他訊息,由它好了。就如聖誕期間,不也有些團體呼大家抵制消費?別管它就好。

昨日,當港大生陳巧兒等人舉起藏旗,便被一眾市民包圍,群起指責,對峙片刻後,本是慶祝聖火傳送之人們情緒越發激動,最終,警方竟不是捍衛市民和平集會和表達之權利,將言辭激烈帶攻擊性之群眾分隔開,反而是把遭受指責和攻擊之小數示威者押走!

警方之說詞,大概不外是為了方便管治、維持秩序、避免事態惡化之類。卻是把香港最珍貴的一些東西拋棄了。

以後,若想制止某些不合政權心意之示威,易辦了。只消派另一批群眾去進行包圍和謾罵,只要人數眾多、情緒表現激動,警方自能根據上述之相同原因,令那些示威者在大家眼前消失!



能夠合起雙眼、封起耳朵、停止腦筋轉動嗎?繼續叫自己只著眼那些歡喜的面孔?只去相信和體會那喜慶活動之正面意涵?

Friday, May 02, 2008

奧運不該被政治化?

奧運從來都是一政治化之活動。

古時納綷德國以輝煌之奧運成績轉移國民視線,平息政治上民情之不穩。
現今各國爭競主辦,是以之一顯國威、振興經濟、加強民族團結,更是國家擠身現代文明社會之象徵。

這些不都是政治目的?

參賽者往往不再只是享受參與、爭逐一己光榮,而是背負國家榮辱。訓練之要求即使嚴苛至摧殘心身仍在所不計。

這還是原始純綷之運動精神?

常聽人謂奧運不該政治化、卻同時把聖火傳遞表達得何等神聖偉大。眾所周知,運送聖火從來都希望傳達和平、公正、友愛之訴息,這不正正就是一種政治宣言?

問題並非是否政治化,而是該怎樣處理各種政治訴求。

這天,當我們貼上「中國加油」的貼紙、喊著「支持京奧」的口號、感受聖火在境內傳送的欣喜時,值得反省自問:我們的情懷是因著什麼、本於什麼。是一種光榮感嗎?光榮感並不是錯,可是光榮是源自什麼呢?當我們參與主辦權的遴選時,不就是在一種政治較量中爭逐嗎?若果奧運只是按次序輪流在世界各地舉辦,當年我們豈會因當選而欣喜若狂?若主辦權誰屬原來是一種國力的較量,奧運被寄予各種政治理想不也是理所當然?

早前馬家輝《聖火,豈僅名詞,更是動詞》曾寫道:

聖火的傳送,挑動了理想的叩問。當盛載著聖火的火炬從此城到達彼城再從彼城來到此城,沿途上,人們難免不斷質問與思索我們距離理想目標到底尚有多遠或多近。

主辦奧運,象徵了國家對理想之追求。你之理想與我之理想難免有相異,可是愛國之心可以相通。正是愛國,我才要「掃興」、才要提出各種訴求、才要指明現狀與理想還存在什麼差距。

聖火之神聖,其實正在於它挑動了理想的叩問。

馬家輝舉了二例:

譬如說,《奧林匹克憲章》不是寫明「奧運會謀求把體育運動與文化和教育融合起來」嗎?而「文化與教育」,不是必須建基於言論自由之上始能百花齊放嗎?我們做到了嗎?若沒有,豈不辜負了奧林匹克嗎?

又譬如說,《奧林匹克憲章》不是說「奧運精神在於追求公平競賽」嗎?如果人民連公平投票的政治權利亦遭限制,亦即只能在體育奪標裏謀求「公平」,沒法在日常生活裏獲得「公平」,又豈不是對奧林匹克構成了反諷嗎?

政治見解可有差異,表達訊求卻不單是國民之權利、更是奧運精神所提倡的。

那主辦者可以如何回應?

方法不一而足。

沈旭輝《軟權力考﹕假如08年是三藩市奧運…… 》一文值得細味。大方向是:別要一有示威異見異行便只以「奧運與政治分開」作擋箭牌,反而接納這乃是活動構成的必然成分,主動掌握話語權、爭取有利之事件定性、令示威異見異行變得稀鬆尋常而不是廣受世界注目。

做得到,是文化力量、民族自信、當權者之氣量及眼界之最美麗顯示。



原文附錄如下:

明報沈旭暉/
北京奧運前夕出現連串風波﹐學界對軟權力的研究再次得到重視。不少人以為硬銷就是硬權力﹑軟銷就是軟權力﹐這自然是望文生義的誤會。我們可嘗試通過一個假設案例了解這問題﹕若本屆奧運是由美國三藩市主辦﹐又會怎樣﹖

可以肯定﹐針對主辦國的示威不會比針對北京的少。布殊作為近年最不受國外歡迎的美國總統﹐每次出訪都引來大批反戰﹑反全球化﹑反氣候變暖的示威群眾﹐其聚焦反對陣營的能力﹐不作他人想。他在02年鹽湖城冬季奧運會時﹐下令以世貿中心遺址發現的破國旗恭迎聖火﹐被反對派批評為騎劫奧運精神﹐相信要是三藩市奧運安排全球傳聖火﹐不可能沒有人搶奪。至于有意騷擾會場的各類恐怖分子﹐更保證比北京奧運多。

輕鬆處理示威有別一般政治事件

面對如此形勢﹐布殊首先會以一堆爛gag(例如“catch me if you can”)﹐又或提議把搶聖火納入奧運項目﹐來回應挑戰。他要表達的意思﹐其實也是“體育和政治應(選擇性)分開”﹐但美國幕僚會告訴各級官員﹕要傳遞上述信息﹐就必須對體育場外的示威輕鬆處理﹐必須和處理政治事件有所區別。幕僚也會教導親政府媒體捕捉示威的嘉年華氣氛﹐用以宣示“運動+示威”是劇本的正常組成部分﹐就像G8峰會要是沒有了唱對臺的LIVE8音樂會贈興﹐反而若有所失。布殊的偶像列根當加州州長時﹐面對學生的反戰示威口號“make love not war”﹐就是以“我不認為他們有能力做任何一樣”回應﹐目的還是要學生返回校園﹐但這樣表達﹐就得到降低事態層級的效果。

此外﹐美國幕僚會教導媒體擴大個別示威常客的身影﹐把杭斯基一類被主流社會視為“左王”的文章拿來揶揄一番﹐甚至主動通過白手套﹐鼓勵各式被邊緣化的社群參與示威。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把全球示威調低至國內黨派之爭的級別﹐那樣國外示威的反美色彩在本國國民跟前﹐就得以沖淡﹐就毋須單靠民族主義解決困境。另一方面﹐擴大激進人士圖像有助進一步演繹示威為常規劇目﹐因此美國長期供奉著一批被一般人看成是“凡事反對派”的名人﹐不但不會把他們放進監獄﹐反而刻意讓他們得到世界注視﹐好讓他們在關鍵時刻令致命的示威“日常生活化”。

放大個別示威常客讓名人一錘定音

到了新聞讓一般讀者感到厭煩了﹐搶聖火與護聖火一律淪為政治甜點﹐美國官方就會找出一些原來未參與相關辯論的重量級思想家﹑宗教人士﹑諾貝爾和平獎過氣得主﹐為本屆奧運的獨特價值重新定性。例如面對聖火象征什麼﹑和美國有何關系的核心問題﹐權威可以說﹕假如美國在反恐戰期間依然能舉辦安全奧運﹐就反映了恐怖主義可以靠團結克服﹐因此本人謹此呼吁世界人民不分國籍﹑不分立場﹐都應協助辦好三藩市奧運﹐辦完再示威不遲。這樣一來﹐反對奧運的人承擔了更大的道德壓力﹐又得到希望有的下臺階﹐無論是否示威下去﹐整個運動的調子已被一錘定音。這才是弘揚軟權力的真諦。

(沈旭暉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當然,上文所提的都只是術。心,卻是與術二而一的。沒那樣的心胸和觀念,自不能貫徹。沒容讓甚至鼓勵各方提出種種異議,沒能掌握現況與理想之差距,豈能讓社會向理想邁進?

你奈得它何?

高志活被拒入境。
記協主辦研討,幾名外國記者被拒入境。
傳送聖火名單是明目張膽的政治分贓。
主辦者不替非官方記者安排拍攝傳送過程。
「持異見等同攪破壞」論不絕於耳。
「親疏有別」成為一切蠻橫、不公之掩飾。
是歌舞昇平、是歌功頌德。
這還是我一向愛護的香港?

最叫人沮喪的是,種種見聞,都會貶眼間被湮沒、被忘懷。各醜陋之人面,仍會如舊執掌政商之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