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9, 2009

苛政猛於煙

眾所周知,我恨二手煙。相比下,卻更恨那一大堆相關之政策和宣傳。

政策制訂之過程,表現出叫人厭惡之偽善,此其一。前一段日子以來,把煙民「妖魔化」之宣傳則叫人感到不義,此其二。明明只是共同生活裡之人群對事物有不同之認識理解和取向,偏要把當中一批視為敵對、把其想法及權益重重壓下。以往是把爭取居港權之內地居民標籤為毒害,當前則是把吸毒者標籤為萬惡不赦,口號是支持和接納戒毒者,實現之效果卻相反,看正生書院之事可知。近來把煙民「妖魔化」之力道稍減,換之以「撐你」之正面宣傳,希望真的是錯而知返。當然,政府之電視宣傳向來「樣辦」和拙劣,每每看見都叫我激憤所納稅款被白白花費,此是另一問題。

小樺新文《》溫和細數了一些相關事,值得一讀。

記得聽過一位反吸煙組織的領頭人士曾向我切切叮嚀,反吸煙運動不但是公民教育,也是一場形象之戰。他不斷強調,「食煙已經out左」、「老土」、「是上一輩所為,後生一輩唔做」、「唔潮」、「唔型」……我直覺地認為,他心裡的敵人,是八九十年代的煙草廣告裡的牛仔之類。把打擊目標縮窄到這個程度,就公民教育而言,或者有效;在文化認識的層面而言,則未算合格。


(小樺另有一句話前置於文首:「是什麼樣的人才膽敢覺得,現在吸煙廣告裡的形象,可以比沙特、羅蘭巴特、香奈兒、堪富利保加等更有型?」)

文化認識的層面,可以是怎樣?小樺介紹了外國學者克蘭:

紐約康乃爾大學(university of Cornell)的文學教授理查.克蘭(Richard Klein),著有一本Cigarettes are Sublime,台灣譯為《吸煙賽神仙》(很明顯是屬於前禁煙時代的譯名),正是從哲學、美學及文化史角度,探討「為什麼戒煙這樣難」。克蘭教授似乎屬於那一類「常常計劃戒煙,但總不成功」的人,他好奇:煙草的害處早已街知巷聞,香煙甚至並不令吸煙者舒適,為何還會有人樂此不疲?

舊日牛仔美學將吸煙英雄主義化,但我想吸煙英雄主義的歷史根源,恐怕有更深刻的來源——那就是戰爭。克蘭認為,在視長壽為絕對價值的文化中,吸煙會受到「屈辱性指責」;但在長壽很難成為一種選擇的戰爭時期,吸煙則受到榮寵,被公認為一種消除緊張和減輕憂慮的極端有效工具。士兵的煙草供應會被政府優先考慮,二戰時德國士兵的香煙配給額是每人每日六十枝。

克蘭甚至推論:香煙在十九世紀發源以來,吸煙一直都與犯罪、疾病、死亡相提並論;而香煙的吸引力,或者就是因為「致命」。克蘭援引了大哲學家康德(Kant)的哲學概念「sublime」(這個詞習譯為「崇高」,噢可不是我要歌頌香煙之崇高啊)去解釋這種吸引力。崇高是一種審美的滿足感,並非完全正面,而是「涵括各種負面經驗、一種震驚、一種封鎖、一種致命結果的暗示」。就是因為煙民傾向這種並非柔和的美學,所以那些表達健康正面的訊息才無法吸引他們;而這種人當然比較頑強兇猛,若禁煙令社會劍拔弩張、族群互相敵視,煙民的激進化也是指日可待的。


姑勿論對錯多少,這才是真正用心的研究,是真正對文化與人生之關懷。

政治手段,則只是一味橫蠻。



原來,電影《少女香奈兒》之地鐵海報上,香奈兒是手執香煙的,後來竟被強行更改塗走了。抹殺香奈兒日抽50枝香煙的歷史現實。性質可怕。一如中共之月曆上沒六月四日,日本歷史上並沒侵華。

Saturday, July 25, 2009

最後的日子


《Last Days》—— Gus Van Sant's 死亡三部曲之三

Gerry:死於追求之路途上/茫無目標的追求/有目標卻方向未明路向不清/死於雙重自我之矛盾/這個我逝去那個我繼續/才能繼續偷生/雖生猶死/沒完沒了……

Elephant:死於人間之互不理解/蠻生之意外/暴力/冷漠/於冷漠誤解下蠻生之暴力不再是意外而是理所當然

Last Days:死於孤寂/人群中/聽那喋喋不休/no one is here/那些人想拉我離去/是他們想,不是我想/他們說,不是要我聽/不要我說我自己的/不懂說我想說的……



導演說電影是被流行樂手 Kurt Cobain 自殺一事啟發。劇中主角卻不必然就是 Cobain 。那時代,濫藥、自的知名歌手不止一人。

导演范·桑特说:“我觉得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别的事情可能让他们压抑不已。毒品是一个让他们释放的工具,而不是他们死亡的原因。”

插曲:
Michael Pitt-Death To Birth - Michael Pitt

Saturday, July 18, 2009

《Gerry》

Gus Van Sant 導演的死亡三部曲之一。我是先看了第二部《Elephant》才看回《Gerry》的。

這部戲不容易評。觀眾愛恨兩極分明。

與《Elephant》一樣,以優美的鏡頭、柔和動人的音樂、平靜的心理描劃,去書寫死亡。稱之為《死亡三部曲》,算不得錯,若稱為《人生三部曲》大約也可以,兩種稱呼都就是太空泛了。說了等如不說。

看這些電影,再觀看豆瓣之影評,是相當美好的事。當然豆瓣上之文章未免參差。只是,如某篇所言,十個人看後會有十種不同之理解。這是極貼切的讚美。那麼,毀譽參差是正好配得上這電影。觀點各異只是令體驗加倍豐富。

兩個人,有相同的名字;
有尋找的目標、還是沒有目標?
迷茫是人生常態?
……
……

我在家看DVD,分了三次看,從不覺得會難忍至離坐。我是兩極觀眾中熱愛的那群了。甚至覺得這電影比享譽更大的《Elephant》更美。

看的某剎那,思緒曾飄遠。幻想到你。與我在那隔絕的時空。你還年青。你沒嘗過擁抱和接吻。我向你招手。把你抱入懷。吻著。



一些影評:

Gerry,或許僅僅是個名字而已

茫然,寻找过程中的茫然,亦或就是结果

Thursday, July 16, 2009

《Elephant》



——
整部影片交代了的人物里。范桑特终于没有全部杀死,他让其中的两个幸免于难。就是一头金发的John和曾经在John哭泣时吻了他的那个女孩。这两个人也出现在电影的海报上。这也许就是范桑特的态度,爱带来的力量。我在想,如果也有人给Alex一个吻。那么是不是大家都能活下来?


這是從某篇影評裡抄過來的。心裡有點悵惘。觀影時感覺有點空無,後來到豆瓣讀了一篇又一篇評論。

其他影評:

落差

又发现了几个《大象》里的秘密

Tuesday, July 14, 2009

「濫毒」濫用

反吸毒之宣傳輔天蓋地。早前於三甲班上將吸煙與吸毒相提並論,這是與現今主流格格不入了。我這位反煙恨煙至極之人,難免是聲音單薄、孤清了。

再要說,也會是言辭空白、乏力。

這天,卻讀到一文
《吸毒的三條填充題》

今次給大家幾條填充題,這裡不是小學,可以有多過一個正確答案。

(一)根據美國某個研究報告[1],曾經吃/飲/吸過 ▁▁▁▁ 的人之中,15%會上癮。

第一個答案:酒。相信大多數人只會聳一聳肩膊,不屑地說聲「So?」。像我這樣反應遲緩的,頂多說聲「呵!」,原來飲酒是會上癮的,即日常所謂的「酗酒」,洋人說的 alcoholic。

第二個答案:毒品(報告稱為「受管制藥物」)。如果你不知道第一個答案,可能認為這正是那些東西需要受管制的原因吧。但你已經知道第一個答案,心中怎想?無論你怎樣想,應該感到有點意外吧。

沒有第三個答案,但同一報告有個相關數字:曾經吸過煙的人之中,32%會上癮。


哈哈。原來還有這般數字可援引(當然,坊間常有各式調查,研究方法亦常有心或無意的出錯,數據未必真正可信。此是另話。)

文中另一論點亦頗有意思:

……「使用」和「上癮」是兩回事。對於煙和酒,這是老生常談,喝酒不等於酗酒,懂得吸煙也不等於「煙鏟」。可是,曾經吸毒,別人二話不說便稱你為道友、白粉仔、吸毒妹。也難怪,傳媒、政府、學校從來只說「濫藥」,從來沒有分清「只是濫了一兩次」還是「不斷的不能自制的濫」;在他們看來,這個分野是不必要,甚或是有害的,因為兩者都是於法不容。我們要分清 abuse 跟 dependence 的分別,前者是在法例不容許的情況下使用某類藥物,後者是不能自拔,以上數據清楚顯示兩者的不同。政府和傳媒濫用這個「濫」字,文明社會不要同流合污。(至於為何煙酒跟其他藥品會受到法律不同的對待,這是另一個題目。我不是鼓勵嘗試毒品,只是說出事實。)


三甲同學若讀此文,記得回想我所說的。別以為只有我故意走偏鋒、唱冷調(當以偏鋒、冷調形容一番論述,往往就是把它貶低到無謂細加思辯,是懶隋之頭腦馬虎之應對策略。)

π

π——電影。
看得人頭疼,配樂聽得刺耳。
可是,頭疼與刺耳不必然是貶義。
有時,就是要透過這些刺激來觸發深層一點的意識和象徵。

這電影不是我愛看的類型。玩數字、妄想尋找世界規律,既不是此片首創、亦非罕見了。不過,仍不妨一看。

延伸閱讀
Pi (數字漩渦) [1998]

Thursday, July 09, 2009

前行與倒行之相遇與幸福

你可知道,金星自轉一週即一個日夜,等於二百四十三個地球日,但它環繞太陽公轉一週即一年,等於二百二十五個地球日。也即是說,在金星上,一日比一年還要長,而金星體積只是略小於地球。那就是度日如年的意思吧。相反,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一個日夜週期卻只有九小時五十分鐘,是轉得最快,一天也最短的行星。在木星的晚上凝望夜空,大概會目睹名副其實的日月如梭,斗轉星移吧。這樣日子會不會過得更容易一點。還是結果都一樣。並未可知。
——董啟章《時間繁史‧啞瓷之光》

時間,最能叫人哭笑、嘆喟。

由年幼步向終老,是常態。《奇幻逆緣》裡的班傑明則倒行,生來是老人軀體,隨年月漸長回到中年再成幼童而終。班傑明與黛絲自幼相識,卻向著相反之人生方向。相愛,卻註定無從一生相依。只在彼此皆屬中年之時期,能相互徹底契合,此後再無交聚而感通之點。

故事帶點灰灰之情調。時間之洗鍊裡,人生之感嘆何其多,悲情總是難免。可是,從某個角度看,班傑明與黛絲未嘗不幸福。兩線逆行,中間有奪目之交匯點,一剎未嘗不能就是永恆。反觀正常人生,兩人即使相遇相知,能始終並行不悖的,大概少之又少,算得上奇蹟。更多是終其一生,一方在向前走,另一方在後面追,相依總隔著相距,唯有以包容接納,才能相距中繼續相依。這當然未嘗不是很有價值。有時卻未免感吃力和唏噓。多年前某流行曲,道盡了箇中滋味:

林子祥《邁步向前》
今天的路 險阻滿途
爭取領前就要敢跨出腳步
你既似箭往前跑
我也只管拚命追
方向原也是問號

孤單的路 風霜滿途
只想有人伴我一起趕路
你有意志繼續跑
我有拼勁繼續追
追上前與你邁步

能共你 同上路
何用理是誰技更高
在我心願傾吐
成敗那會似友情能令人敬慕


歌曲之調子本是正面的,歌頌結伴同行之友誼,唱起來,卻總令我感到點點苦澀,光明裡總帶著風霜。我總不時想起麥嘜故事《三隻小豬》裡的狼,獨個兒坐在天台,孤寂的唱。

Monday, July 06, 2009

關係

相信所謂模式的存在,就是注定要以幻滅告終的原因。

相反,如果索性不相信模式,而相信關係其實是存在於具體的個人之間,看到對方之特質,尋求對等之理解,則總會找到新的可能,一個嬰兒宇宙。

Sunday, July 05, 2009

模式(二)

要麼留在他的圈裡繼續淹沒於它眩目的光芒,要麼就走出圈外而從他的目光中幻滅。
原以為愛一個人很簡單,那就是為他做一切事。但有些事畢竟是越做越失去效用和意義,甚或是只要做了第一次,就立即完全貶值。

Saturday, July 04, 2009

模式(一)

自絕於理解,才能免於幻滅。

Thursday, July 02, 2009

柔情與堅毅所推動的大時代

看周迅,會被那臉容和神態打動,即使那戲份少而劇情弱。看辛潘,可有相同之震撼。《夏菲米克的時代》一片固然拍得纖巧,辛潘之演出更讓影片感染力倍增。記得影片上映時,馬家輝曾撰文,盛讚辛潘已是與戲中角色米克二而為一。舉手投足,眉梢眼角,盡是風情。既有一往無前之堅毅,復有細緻敏銳之柔情。外表上辛潘顯得老,可是若把焦點移離那臉上之皺紋,將可被深深牽動。

看過此片,可能會對民主精神、民主抗爭、弱勢社群之尊重、堅持與妥協之選取等有進一步之體會。活生生的人物、鮮明卻複雜的時代,一一娓娓道來。誠是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