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18, 2011

我執迷。「青豆」叫我如此。

迷上的,是文字世界,是文字反過來影響和改變了的現實世界,也是(想像中)能以文字創作去改變現實世界那樣的一種世界。於是,讀《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時,為貝貝的事感動,更為作者以文字帶領貝貝從空無中創生之濃烈情感所動。迷戀著那(想像中)能透過文字創生另一種現實的境況,執迷而不悔地只願相信那不單是可能的而還是理所當然的。

於是,我若有充足勇氣,會想像你從我的語句中走出來,否則也會沉迷於自己之文字裡不能自拔。幻想裡你我心意互通,情意款款,把缺失的都填補上。2011 年,你我終不能相戀,可是在 2Q11 年你我可是情投意合。「你」其實可能不是你,只是你的幻影,或連幻影也不是,只是我創作出來的一個完美角式。

執迷,不容置疑。於是,對一些描述文字創作之故事感興趣。不,不只是感興趣,而是不能自己地把它看待得無比認真,每本此類的書都是我心中的聖經。心深處對此極敏感。讀《1Q84》時,先是讀出了有別於一般愛情故事之味道,卻轉過頭即把它當作純愛小說來讀。一切魔幻的、不合現實的情節都被當作自然、輕輕易易地被接受。董啟章在《末日教主村上春樹——作為空氣蛹的《1Q84》 1/2 》一文分析了青豆是天吾創作的人物,可是那有何相干?在我,創作的即是真實的,在創作的境況裡與創作的人相戀是比所謂現實裡的生活來得只會更重要。

青豆讓我迷戀,那麼,青豆是真是幻算得什麼?

Monday, January 17, 2011

感覺完美,而不是結局完美。或相反。

讀《1Q84》,該是暑假的時候。那時,只有第一二部,我也誤以為第二部是結局。

很久沒嘗追讀一部小說的滋味。感覺棒極了。看到「終章」,心裡為天吾與青豆之故事感嘆,那是不完滿之結局,卻是盪氣迴腸。當然,故事裡有太多仍沒解答之地方,可是不打緊,那些不解之處本就不是重點,就像真實人生,太多東西是不可定論、無法窮究的,放下它別管才是明智策略,寧可把眼光放在值得重視和珍惜的地方。

後來,於書局驚見故事竟有第三部。期望甚殷。這月終於讀到了。感覺情節是拖沓了,雖然結局變得完滿,叫人替故事之人物高興。

純綷從讀故事之角度,不知是寧願第三部是有還是無。

若從文學創作之背後意念猜想,則當作別論。那可是極有趣之課題。

Friday, January 14, 2011

與你走進那一年

當天,心靈震動,某些東西深刻的埋在骨和血。

可有可能,某天,像天吾和青豆,各自走進改變了的年度 1Q84,然後,再攜手走出來?

新年願望

如舊:

一家身體健康。

工作順利。

那一向心儀的球隊終奪冠軍。

原來這數年生活真的近乎停滯和不變。

Tuesday, January 11, 2011

今日無異常——《鐵道員》

這天看了多年前的舊戲《鐵道員》。高倉健、大竹忍、廣末涼子等主演。末段時,是邊看邊掉淚,還要是在教員室裡同事的身旁,不過該沒被注意到。

感動,是關乎音樂,關乎那漫天白雪,關乎回憶,關乎演員的真心……

後來,上網找影評觀看,更發覺那電影背後承載著的固執的真情。

《戲裡戲外的感動》
1982年2月16日,江利智惠美躺在家裡悄悄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這一天是高倉健的生日,也是她和高倉健的結婚紀念日。每年的這一天,高倉健總會給江利智惠美送上一束鮮花,可今年的鮮花卻來遲了。她躺在地板上,穿著她的婚紗。空寂的屋子裡,只有一台老式的電唱機還依舊在唱歌,那是多年前江利智惠美的聲音:“我仍記得那一夜,是啊,就在那個晚上,我失去了我的愛人……”
  
   ——與高倉健有關的題外
  
  幾個月前高倉健的名字又熱了一陣,很多人知道了他的內心疾苦,對死去妻子的愧疚,流產掉的胎兒。這些和《鐵道員》都有關聯……
  
  
  
  可能一開始還覺得幌舞的老鐵道員手勢有做作的嫌疑,隨著影片鋪敘展開,自己一步步和忠於崗位的鐵道員陷入了回憶的旋渦,無法自拔。更可憐的是自己完全經不起阪本美雨(日本配樂大師阪本龍一的女兒)的歌聲飄蕩。
  
  那空靈的歌聲真的可以穿透一切,看到高倉健扮演的鐵道員竟然前後兩次把自己的女兒和妻子送上了不歸的火車,而自己則堅持在站台上目送她們遠走。一去竟都是永別,委實為這個老鐵道員悲傷難過,這該是多少隱忍的內心巨創。在回憶妻子時,還可以招架那些熟悉的場景,但是,當早亡的女兒雪子用一種神秘方式出現時,回憶裡的點滴讓自己感動得可以。
  
  難言的愧疚,可恰恰是被感動了。高倉健、大竹忍、廣末涼子、安藤政信……不管年紀大小,或者戲份多少,都可以催促著自己由衷的感動。
  
  最單純的一個原因是這個故事即使不是發生在日本北海道的幌舞小鎮,也可以一樣搬移到任何國度的某個小鎮,當然,一樣要有皚皚白雪,蒼茫的遠山以及孤獨的鐵軌。


回想自己,何以哭呢?難以言喻,卻絕非莫名其妙。

突然想起早一陣子,與人談到生命與愛,一切被扼殺、被隔斷的都難免叫人悲從中來。

可是,日出仍日落,一月總是嚴寒,有什麼不能看開呢?天下卻又無新事,每天不異常,只是感懷於心的,當中有美。

Monday, January 10, 2011

微博上的微小說

十月份的明報,報導了微博微小說創作比賽,刊載了幾篇作品。有些是網民評分最高的,有些是評審委員稱頌的。叫我印象很深的有以下一篇。

網友陳翠梅的《悲傷不再流行》寫道:悲傷已經過時,但是她把悲傷隱藏得很好。她偽裝最新流行的快樂,快樂地大笑,快樂地走路。雖然偽裝得很拙劣,沒有人發現,她是一個過了期的機器人。她遇見他時,第一眼就認出彼此,他問:「你一個人的時候,會偷偷哭泣嗎?」他握她的手,忽然發現,原來他們有快樂的能力。

評審張大春對這篇小說點評說:「準確而熟練地掌握了每一個語詞的位置功能,使每一句讀來都有跌宕藏閃的效果。甚至可以說:帶有相當細膩的詩情。這篇評委給了滿分。」此評價卻遭網民反對,大呼「看不懂」。該小說最終並未登上前五十。


我同意張大春的。短短的文章卻竟帶來深遠意味。我不知怎的竟聯想起陳冠中的《盛世》。
最終張大春和一眾評審給滿分的作品不受大眾青睞,則更是別有趣味。古老的道理:不叫世人欣賞的才可能是出眾和優異的。

Friday, January 07, 2011

我有六四情結。即使沒有,肯定仍會被劉曉波感動。

重讀舊報,寒冬裡仍感文章帶來之暖意。

余杰:看哪,這個口吃的讀書人 ──劉曉波的俠骨柔腸

《明報》2010年11月1日

“好人進監獄

酒徒成英雄

這個國家是一台戲

演給魔鬼看。

為那個有些口吃的讀書人晨禱。

蘇小和《無題》”

1. 馬丁.路德.金的演講

2010年10月1日,我在亞特蘭大華人教會的陳雪濤弟兄的陪同下,參觀了馬丁.路德.金的故居。一如大部分的美國城市,亞特蘭大的老城區衰落而破敗,而這條「馬丁.路德.金之路」上依然穿梭熙熙攘攘的遊客。這個當年典型的中產階級社區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其中有馬丁.路德.金出生的那棟房子,也有他事奉過的那座教堂。在紀念館中,我聽到喇叭中正在播放馬丁.路德.金1964年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的演講:

「我相信總有一天,人類要躬身在上帝面前,為其制止戰爭和流血的行為得加冕。非暴力的救贖之路在世界各地延伸,直到每個角落。」

歷史彷彿凝固,他似乎依然在場。那一刻,我想起了獄中的劉曉波,我親愛的師長與兄弟。馬丁.路德.金天生就是一個演說家,他的演說鏗鏘有力、激動人心;劉曉波則是一個口吃的讀書人,柔和而堅韌,如同壓上的蘆葦卻始終不折斷。

陳雪濤弟兄特意在紀念館中購買了一本馬丁.路德.金的畫冊,託我送給他最尊敬的劉曉波先生。我帶這本書飛越了大半個美國,一個星期之後的10月8日,我在洛杉磯南加州大學一所酒店的房間內,徹夜不眠,等待諾貝爾和平獎揭曉的消息。凌晨兩點半左右,當電視屏幕上出現劉曉波那張熟悉的照片的時候,我在黑暗的房間裏跪地祈禱,失聲痛哭。我在成年之後從未如此痛哭過,我將頭埋在枕頭中,任由眼淚汩汩地流淌。是因為等待的時間太久了,還是因為好消息到來時毫無心理準備?此時此刻,我的身體中彷彿有一顆21年前射入的子彈被取出來,無比疼痛卻又無比舒暢。

我一邊觀看電視上的評論,一邊再次翻看這本畫冊,朦朦朧朧中,劉曉波的臉龐與馬丁.路德.金的臉龐重合在了一起。我認識曉波已經整整10年了,這10年來的風雨兼程,一幕接一幕,如電影中的場景浮現在眼前。孤獨與苦痛,被輕蔑與被羞辱的經歷,此時全都得到了安慰。我記得,早在90年代初期,劉曉波在一封給老朋友、作家廖亦武的信中便沉痛地指出:

「與其他共產黑幕中的人物相比,我們都稱不上真正的硬漢子。這麼多年的大悲劇,我們仍然沒有一個道義巨人,類似哈維爾。為了所有人都有自私的權利,必須有一個道義巨人無私地犧牲……不能指望大眾的集體良知,只能依靠偉大的個人良知凝聚起懦弱的大眾。特別是我們這個民族,更需要道義巨人,典範的感召力是無窮的,一個符號可以喚起太多的道義資源。」

那個時候,曉波也許並沒有意識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此後二十年如一日,在此監獄與彼監獄之間挪移轉換,即便在獄外的時候,被隔絕與被騷擾亦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卻從未停止過持守與抗爭,以及對非暴力的堅定信念。正如70年代死於獄中的基督徒倪柝聲在一首詩歌中說寫的那樣:

「你若不壓橄欖成渣,它就不能成油;你若不投葡萄入醡,它就不能變成酒。」

如今,劉曉波百煉成鋼,鳳凰涅槃,蠶化為蝶,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的馬丁.路德.金,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的曼德拉,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的哈維爾。

10月14日下午,我從舊金山返回北京。在首都機場,海關工作人員有針對性地搜查我的行李,將我的4件大小箱包翻了個底朝天。一位海關工作人員如獲至寶地發現了這本馬丁.路德.金的畫冊,一頁一頁地仔細翻閱了15分鐘左右。我不知道他究竟是真心喜歡讀這本書,還是希望從中找到將其沒收的蛛絲馬。最終,他還是將這本畫冊還給了我。但是,由於監獄中規定不能送入大陸之外出版的外文書籍,這本書不知道還將在我這裏保留多長時間。什麼時候,一名早已離開人世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祝福,才能送達另一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那裏呢?

馬丁.路德.金說過:「每當有事情發生的時候,懦夫會問:『這麼做,安全嗎?』患得患失的人會問:『這麼做,明智嗎?』虛榮的人會問:『這麼做,受人歡迎嗎?』但是,良知只會問:『這麼做,正確嗎?』」在歷史轉折的關頭,馬丁.路德.金和劉曉波都作出的正確的選擇,那就是順應良知的選擇。

2. 我與曉波被北京警方傳喚

此刻,回憶是甜蜜的。過去10年以來,能夠與劉曉波並肩走在爭取與捍衛自由與人權的道路上,是我莫大的幸運與榮耀。2004年12月13日下午6點,我與曉波同時被北京警方以「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的罪名傳喚。此事緣於我與曉波一起計劃寫作一份年度中國人權狀報告。每年美國國務院都會發布一份中國的人權狀 報告,而中國方面則以一份自我表揚的人權白皮書來應對之。我和曉波認為,其實最有資格撰寫這份報告的,應當是我們這群生活在中國國內的,獨立於任何政治勢力、政府和機構之外的民間知識分子,我們有責任自行撰寫一份更加真實的人權報告。就在我們剛開始商討如何撰寫這一文件的時候,秘密警察侵入我們的電郵信箱,知曉了這一切,遂對我們進行傳喚,並強行從我們家中抄走電腦,刪去所有的資料和文章。

「你知他拿了中情局多少錢嗎?」

在長達14個小時的通宵審訊中,最為拙劣的一幕是:一名警察從外面拿來幾張小紙條,故作神秘地放在負責審訊我的一名年長的便衣警官的桌子上。這名主審警官故作驚訝地看了幾分鐘之後,語重心長地對我說:

「你還年輕,你的問題只是交友不慎,誰讓你跟劉曉波這樣的漢奸、賣國賊做朋友呢?他誘惑你誤入歧途了,你知道他拿了中央情報局多少的錢嗎?你不知道吧?他沒有分給你吧?你看,他在那邊什麼都招供了,他將所有責任都推卸到你身上。所以,對你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揭發劉曉波,跟他劃清界限,這樣黨和政府會原諒你的。否則的話,你離監獄就只有一步之遙了。」

他們以為這樣的把戲就可以欺騙我嗎?不過,他們有一點說對了:若非曉波的引導,這些年來我不會在反抗專制的道路上走這麼遠。

這個把戲在5年多之後又故伎重演了。2010年7月5日,我因為計劃在香港出版新作《中國影帝溫家寶》,再次遭到北京警方的傳喚。在這次長達4個半小時的審訊中,一名自稱對我研究了10年之久、手上保存全世界最完整的關於我的資料的朱姓的國保警官,煞有介事對我說:

「劉曉波是你的老大嗎?你看看他的下場有多慘。那麼多西方國家施加壓力又如何呢?我們根本不怕。劉曉波的判決書中提及的那6篇文章,在你發表的那些文章中,可以找到類似的,我們要像判他那樣判你,易如反掌。我勸你立即放棄在香港出版《中國影帝溫家寶》這本書的計劃,否則劉曉波就是你的前車之鑑。」

他們以為這樣的恐嚇就能讓我放棄言論自由,並自動與曉波「劃清界限」嗎?曉波失去了寫作的自由,只能激勵我承接其使命,無所畏懼地寫下去。

此種挑撥與威脅,根本無法動搖我與曉波之間的關係。我們的相交,既是道義之交,亦是友愛之交。不僅我與曉波是最好的朋友,而且我的妻子與曉波的妻子也是最好的朋友。許多時候,這是一種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心靈的契合。在一些重大的公共問題上,我們不必互相探問,就可以明確知道對方會持何種立場,這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曉波與我一樣,都是說話口吃的人,他卻比我健談得多,人愈多的場合,他的談興便愈濃;而人少的時候,他的口吃就顯得比我更厲害,尤其是在一對一的電話中。劉霞經常打趣我們說:「上帝選擇你們兩個結巴成為說真話的中國人,可真夠幽默的。」

在日常生活的領域裏,我們深知對方的嗜好與習慣。既是精神之友,更是「酒肉朋友」:每當發現哪裏開了一家好吃的餐廳,便會馬上通知對方,約好時間一起去品嘗。我們都愛吃川菜,作為東北人的曉波的「耐辣力」,居然超過了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四川人。我們常常去朋友忠忠開的那家堪稱全北京城最辣的川菜館「食盅湯」大快朵頤。曉波最愛吃的菜是麻辣牛蛙,他總是戰鬥到最後一刻,直到吃完火鍋中最後的那點食物,然後撫摸肚子作意猶未盡狀。我和曉波都好肉而不好酒,劉霞倒是一位品酒大師,舌尖一舔能品出各種紅酒的優劣來。每次劉霞喝酒的時候,曉波都在一邊溫情眽眽地看她,甚至比自己喝酒還要感到陶醉。

3. 既有俠骨,亦有柔情

在這些年的交往中,我感受到:在曉波的身上,既有俠骨,亦有柔情。曉波對丁子霖老師等「天安門母親」群體、對許多下獄的政治犯的家屬,無不悉心照料、噓寒問暖。雖然他自己長期遭到中共當局的封殺,不能在國內發表文章和公開授課,只能靠在海外發表文章的有限的稿費維持生活,卻從不吝於幫助那些處境更加困難的人士。曉波曾對我說,他在獄中的時候,深知在外面的劉霞的苦楚。在獄中的人,其實日子要好過些,刑期確定了,心情反倒很平靜,每天的生活起居都有規律,時間就會過得很快。而獄外的親人的生活,才是一種莫大的煎熬,那種等候與企盼,那種憂傷與絕望,讓人度日如年,不是普通人可以承受得起的。所以,曉波分外珍惜與劉霞一起的日子,對妻子倍加關愛與呵護,他常常對劉霞說:「你去買最漂亮的衣服穿!」也正是出於這樣的原因,曉波對許多素不相識的難屬都無私地伸出援助之手。他經常與劉霞一起陪一些良心犯的妻子吃飯,這甚至成為了一種慣例。吃的未必是山珍海味,但曉波的傾聽與安慰,給了許多難屬支下去的勇氣。

愛,是恆久忍耐。愛,是永不止息。難屬群體對曉波的尊敬與感激,並不僅僅是他的那些被余英時教授譽為「獅子吼」的、為弱勢群體發聲的文字,更是因為他的慈悲心腸和不求回報的愛。比如,因撰文評論「六四」而被判10年重刑的作家師濤,是我見過幾面的朋友,而與曉波並沒有見過面。師濤的媽媽曾經告訴我這樣一個細節:有一次,她去探望兒子,問師濤說,應該信任哪些朋友?師濤悄悄地告訴她,一個是「波」,一個是「杰」。由於旁邊有警察監聽,師濤不能說出全名來,但師濤的媽媽心中清楚了,一個指的是劉曉波,另一個指的是余杰。師濤如此信賴未曾謀面的曉波,可見曉波在這個圈子裏具有何等的人格魅力,他如同太史公在《史記.游俠列傳》中所說那樣「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

曉波對我亦是如此。有一次,我爸爸媽媽到北京來玩,曉波知道了之後,一定要請他們吃一頓飯。他定了一個很好的餐廳,點菜的時候也專門挑好菜,聽到我爸爸說喜歡吃北京烤鴨,便點了那種最貴的烤鴨。雖然我爸爸媽媽只比曉波年長不到10歲,曉波卻禮貌地稱呼他們「叔叔」、「阿姨」。曉波說,我知道您們兩位老人很擔心兒子的安全,其實當年我的父母也是如此。但後來他們都想通了,覺得既然阻攔不了我,還是尊重我選擇的人生道路。您們要為孩子感到自豪,他做的這些事情,儘管現在遭到強權的打壓,也不被大多數人所理解,但歷史肯定會有一個公正的評價。曉波的一番話,讓我爸爸媽媽很受感動,他們在回家的路上反覆說,想不到文章如此凌厲的劉曉波,生活中卻如此體貼和周到。

曉波與前妻的兒子

我們的孩子滿月之後,曉波和劉霞是第一個上門來探望的朋友。他們帶來了一幅劉霞的新作《如花》作為給孩子的禮物,畫面上是一朵深藍色的、幾乎黑色的怒放的花朵。是啊,只有如此倔強的花朵,才能在最貧瘠、最荒寒的土地上怒放,如同曉波和劉霞一樣。曉波曾經與前妻有過一個兒子,「六四」之後,曉波被捕入獄,家庭瓦解,前妻帶6歲的孩子赴美定居。在多年的交往中,曉波從來沒有提及過孩子的情。劉霞後來悄悄告訴我們,他們父子之間已經失去了聯繫。我想,這一定是曉波心中最深沉的隱痛,他沒有能夠盡到一個父親的義務。這就是為民主自由而奮鬥的先驅者不得不付出的慘痛代價。

後來,曉波與劉霞結婚的時候,他們便約定不再要孩子,因為他們的生活狀不適宜於孩子的成長。這個國家太黑暗、太陰暗、太邪惡了,不能讓孩子在這裏繼續受到有形無形的傷害。是的,後來我看到被捕入獄的良心犯杜導斌、劉賢斌等人的孩子受到秘密警察的騷擾和同學的歧視的消息,這才更加理解了曉波與劉霞的良苦用心與苦痛抉擇。雖然他們決定不要孩子,但看到我們的孩子的時候,立刻便像寶貝一樣抱在懷裏端詳,曉波說,還是跟媽媽長得像。那一刻,我想,如果他們當了爸爸媽媽,該是多好的父母啊。

4. 包遵信先生的追悼會

中共當局試圖讓我們成為一群「不可接觸」的「賤民」,我們卻形成了一個相濡以沫的小圈子。其中,晚年的包遵信先生常常與曉波夫婦和我們夫婦相聚,我們就像是一個由老、中、青三代構成的大家庭。在80年代的思想蒙運動中,包先生是一位旗手式的人物。八九之後,他先是經歷牢獄之災,然後淪為一無所有的「無業游民」。不能繼續著書立說、編輯出版、組織聯絡,失去所有的言論與活動的平台,他一直困頓而落寞。在壓抑與孤獨中,脾氣也愈來愈大。有一次,我們到四川駐京辦的餐廳,剛坐下來點菜,包先生便因為服務員的怠慢,一怒之下拂袖而去。曉波趕緊尾隨出門,替包先生招來一輛出租車,並扶他上車。曉波說,包先生心裏憋悶,我們要像孩子一樣哄他。所以,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常常沒老沒小地說說笑笑。這時,包老師不再是昔日知識界叱風雲的大人物,曉波也不再是名噪一時的文壇黑馬,他們都成為被劉霞和我妻子取笑的對象。劉霞直呼包老師為「包包」,並遵照師母的叮囑,毫不容情地奪走他手中的香煙。包先生跟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是他難得的開懷大笑的時刻。

2006年,包先生突發腦溢血入院搶救。由於包先生沒有醫療保險,個人難以承擔巨額的醫藥費用,曉波便發起了為之捐款的活動。再後來,包先生不幸病逝,曉波廢寢忘食,日夜操勞,為其組織追悼會。曉波說,包先生一生淒苦,一定要讓他老人家走好。在警方的壓力與騷擾之下,曉波和朋友們一起克服重重困難,終於使得包先生的追悼會順利舉行。那時,我正在美國訪問,不能親身與會,曉波在電話中告訴我說,他幫我們買了一隻花籃並寫了輓聯。後來,我聽到有一個朋友批評曉波那天的穿著與平時一樣隨意,沒有西裝革履,不夠肅穆,在致辭的時候,面前還挎了個破舊的書包。我便在電話中問曉波,曉波解釋說:「追悼會上的事情千頭萬緒,我根本就忘記了自己的著裝。我的書包裏裝的是需要給殯儀館的幾萬塊錢,這些錢都是大家湊的。為了避免丟失,我只好挎在自己身上,自己承擔這個責任。而且,當時外面是數百個警察虎視眈眈,哪敢有半點疏忽啊。」

再後來,就是2008年10月28日,包先生去世一周年,曉波率朋友們到西郊為包先生舉行安葬儀式。曉波坐在我的車上,一路上詳細介紹了為包先生選擇墓地的過程,我想不到他平時大大咧咧的,在關鍵時刻卻心細如髮。包先生新落成的墓地,坐落在一座視野開闊的山坡之上,金秋的北京風輕雲淡,包先生終於可以在這裏自由地看雲起雲落了。大家剛剛侍立在墓地四周,曉波第一個跳入墓穴之中,不顧泥土沾滿衣服,先探頭進去測試好安放骨灰的地方,然後接過包先生的子女遞過來的骨灰,彎下腰去恭恭敬敬地安放好。之後,他才從墓穴中爬出來,含淚剷下第一堆土。在旁邊配合的墓地工作人員,都以為曉波是包先生的親生兒子,過來就許多具體事務徵求他的意見。曉波也不作解釋,一一作出妥善的安排。

5. 曉波兩次大聲哭泣

在這10年的交往中,我看到曉波有兩次大聲地哭泣。一次就是在安葬包先生骨灰的時候,曉波哭泣宣讀了「包包,我們愛你」的短文。我想,要是包老師再多活兩年,親耳聽到曉波獲獎的消息,一定會笑逐顏開。再有一次,是2003年7月,我第一次訪美歸來,約上曉波夫婦,到丁子霖老師家中,播放萬人傑文化新聞獎頒獎典禮的錄影帶。我和楊逢時是當年的得主,我們的獲獎都與我們的「六四」情結有關。楊逢時本來是一位單純而高雅的音樂家,天安門屠殺讓她從藝術世界回到現實世界,此後在芝加哥堅持舉辦每年一次的「紀念六四音樂會」,並由此被剝奪了回國的權利。而我的獲獎感言也圍繞「六四」展開,我說:「天安門的坦克和鮮血是最為直接的蒙。我發誓要說真話、要拒絕謊言、要擺脫奴役、要捍衛自由、要過一種有尊嚴的生活。」聽到這裏,曉波突然從沙發的另一邊走過來,將我抱在懷裏,嚎啕大哭起來。平時,曉波是我敬重的師長,雖然偶爾也會跟他開一個玩笑,但我對這位精神上的蒙者始終懷深切的敬意。此刻,曉波在我的面前卻像個委屈的孩子一樣,鬱積已久的哀傷如潮水般湧出。我擁抱曉波,拍拍他寬闊的背部,能感覺到他身體的顫抖,我也哭了起來。丁老師、劉霞和我妻子也在一邊抹眼淚。此刻,我們都是迷路的孩子,被欺騙的孩子,我們一直在等候公義與慈愛的降臨,公義與慈愛卻長久地在這個國家缺席了。

如今,我們的傷痕終於被上帝之手所撫慰。胡錦濤誇口說,要拿出幾十億美元來阻攔劉曉波獲獎這件事的發生,但它還是施施然地發生了。有錢就能顛覆人類古有之的是非、善惡的標準嗎?有錢就能指鹿為馬、顛倒黑白嗎?光終將照射在黑暗裏,即便黑暗不接受光。對於黑暗來說,被光所穿透,是一個注定了的結局。曉波獲獎的次日,劉霞去獄中探望。後來,劉霞告訴我們說,曉波獲知自己獲獎的消息之後,神色平靜,舉止正常。後來談及天安門母親,曉波哭了,說這個獎應該屬於所有「六四」的亡靈。我沒有親眼目睹這一次曉波哭泣的情形,但我相信,從上一次的哭泣到這一次的哭泣,已經是苦盡甘來。

傷痕終於被上帝之手撫慰

此刻,我又想起了2005年7月30日我們方舟教會的一次戶外洗禮。那天,我邀請曉波同行,他欣然應允。我們選擇的地點是北郊懷柔的一個水庫,為了避免被遊人打擾,凌晨5點大家就從城裏出發,6點多便到達了。在「流不斷的綠水悠悠、遮不住的青山隱隱」之間,我們的洗禮還沒有正式開始,曉波便將外套一脫,縱身躍入湖中。在整個洗禮的過程,他都如同守護者一般,在周圍游弋和觀禮。他仰泳的時候,宛如與天、地、水融為一體。是啊,這麼多年了,這個如此熱愛自由的人,卻從來沒有享受過一天自由的生活。出了「小監獄」,又進「大監獄」——警察乾脆就在他家樓下修建了一個如同交通崗亭般的移動房屋,一天24小時都待在其中,監視曉波的一舉一動。冬天,警察甚至可以在裏面使用電爐取暖。而曉波每次到外地遊覽,都有一支浩浩蕩蕩的車隊跟蹤,跨越省界的時候,便有鄰省的國保前來交接。誰能二十年如一日地過這樣一種幾乎沒有隱私的生活呢?但當曉波在水中游泳的時刻,他像回到天父的懷抱一樣,終於自由了,如一條魚一樣暢快而輕盈。我低頭為曉波祈禱,願主賜予他從天上而來的力量、智慧與勇氣,願他因真理而得自由。

曉波在獲獎之前給劉霞寫的最後一封信中說,我們託劉霞帶去的兩袋大棗已經收到了。那是我們特意從河南訂購的一種最好的大棗,肉厚而糯軟。曉波說,中秋節的晚上,同一個囚室的6名囚徒各自拿出一件自己珍藏的食品來,大家一起分享。曉波便拿出我們送去的大棗,大家都說,這是他們平生中吃過的最好的大棗。劉霞告訴我們這個細節之後,我和妻子一起禱告,願曉波早日歸來,帶天使的翅膀和天使的心靈歸來。曉波每一次失去自由,都是為了讓更多的國人擁有自由;曉波說過,當所有的中國人都獲得了自由之後,他的願望是到加繆所熱愛的地中海去,沐浴那無比熾熱的陽光,暢游一番。

那一天,已經不再遙遠。

2010年10月16日、17日,北京家中樓下有一群警察守候

(小標題由編者所加)

作者按:我自從10月18日起被北京警方非法軟禁在家,妻子自從10月28日起也被北京警方非法軟禁在家。夫妻二人不能出家門一步,吃飯亦只能叫外賣送到家中。手機也被非法停機。

改變(二)

手上持著一部貴價的手機,原來心態是會受到一些影響的。

第一種轉變是生活變得比較上沒以往般散漫和隨意。會時刻加倍留意那貴重手機可有遺失、一舉一動是否會令它容易受損、連對怎樣擺放它與及配上何種保護配件都在意起來。這種心態是較顯淺的。

再談另外兩方面。初時,街上遇到別人手持其他智能手機,會不其然多望上一眼。比較的可多了,螢幕上顯示的美觀程度有什麼差異、手機被用作什麼用途、外殼的品味怎樣、是較平價的中階機還是貴價高階機……當然,最基本的比較還是品牌與背後象徵的品味。用的若是 iphone,是追上潮流的一族了,不過,在香港人有我有、街上的蘋果機「成行成市」、無數店鋪均放滿庸俗而賤價的外殼時,手持 iphone 卻可能顯得傻氣了。所謂「潮流」,精要不是人有我有,而是人無我有;是帶領別人,而不是拚命向前追趕。用的若是我手上一部,展現的身份形象便大大不同。行 Android,代表明白軟體世界大勢所趨;選 Super Amelod Mon,是當今美麗之最;Samsung 名聲不似 iphone 而廠牌不是日落西山的 nokia 或者常被批評重美觀多於實用的 sony,代表眼光獨到。

寫到這裡,似乎變成自我誇獎了。這非本文原意。想說的是虛榮的心態。我從來不是虛榮的人,理解上也清楚認定了虛榮之為缺點。可是,初用新手機的那段時期,那比較之心是自然而來的,因比較分出高下而沾沾自喜的心理更是防不勝防。這才是值得一記的。

要在人的身上找缺點,是多麼容易!知己之不足、知人之不可能完美,是叫我要懂得更寬容去看待人與事。

(至於 Samsung Galaxy S i9000 是否真是較好的 Android 機?這本不重要,與我是否產生虛榮心理亦無必然關係。當人花上大額金錢買回一件貨品,總不免會傾向相信自己是選擇英明、會把那物品之優點在心中放大、而把缺點縮小。此乃人之常情。)

第三種出現的心態乃是顯現在人與物之關係上。與一件物件日夕「相處」,感情或許會滋長,或許不。可是即使談不上愛,卻會有一種被牽引、從而會產生去照料它、關心它的情懷。明明那手機的現存功能已夠用、運行情況已算順滑,卻免不了有種要讓它變得更好的逼切感。想替它安裝更新更好用的 Apps,upgrade 那 os 系統,找來不同的 lagfix 方法去提升效能……在在花人心思。科技產品之特殊更在於你若不 upgrade 它,它不獨是沒有進步,更會日漸退化。像手上的智能手機,不花心思去做以上所提的,原有的一整套系統會漸漸應付不了外在世界的進化,設計商新出的 Apps 都會慢慢的變成以更新了的系統作對象。想起來,竟有那種「讀書如逆流伐舟,不進則退」的味道。我想,當人不斷使用物,情感固然可能油然而生,但也可能一直只視物為可利用和可棄的。可是,當人不單是使用物,更是不斷「照料」和「關心」物,那似乎便終不免化成愛了。這是我察覺到自己的另一種微妙心態。

當然,幾種心理都很淺,只要略加注意,來一點自我約束,可輕易化之為無。可是,畢竟是一些有趣的體驗。

Thursday, January 06, 2011

改變(一)

去年十一月,沒再用那陳年黑白屏幕手機。換上了極新極貴的 Galaxy S i9000。一下子用上「智能手機」,一下子選了配置幾乎最強的型號,是「潮了」、「走在時代前頭了」?

不少人對我之轉變感到瞠目。說怎麼我變了。我口上當然禮貌招呼回應,心裡想的答覆:「不是我性格有什麼變了。是你其實根本沒了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