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15, 2012

程介明談休學

上週五,信報有兩篇文章值得一讀。

其一,程介明《哈佛鼓勵新生Hea一年》:

收到謝家駒主編的《社會創業論壇》通訊,裏面介紹哈佛鼓勵新入學的學生,在入學前休學一年,認為可以讓學生終身受益。

「休學」這個 詞,也許翻譯得不好,原來是「gap-year」,也就是在學習當中騰出的一年。在筆者念書的年代,休學叫deferment,一般是學生會會長與副會長 當選以後的「優待」,可以放心做學生會的事務,至今如此。雖然幾乎是學生領袖的特權,但是已經隱涵停學一年的正面意義。也就是說,學習,不限於講堂、課 本、實驗室、圖書館;為同學服務,當學生領袖,也是一種學習經歷。現在許多在社會上獨當一面的、當年的學生領袖,都會深深感受那一年的豐富收穫。

 ……

很多朋友看了也許會大惑不解,如此說,豈非閒逛一年也可以?難道不需要規定一個範圍、不需要做一個報告以供評估之類?豈非可以Hea一年?

沒錯!通訊介紹了一篇「刺透性」文章,是由哈佛「招生辦」主任(筆者曾經訪問過她)、招生及學生資助主管、哈佛教育研究院一位心理學教授三位合寫;也就是說,這不是一般的評理論文章,而是近乎校方的宣言。因此下面不避抄襲之嫌,與讀者分享。

文 章說(大意),哈佛的「招生辦」錄取過許多代人,包括今天錄取的許多學生的家長,但是時代不同了。近年來學生為了擠進頂尖大學而經歷的壓力和催拔,幾乎從 搖籃就開始,幼兒園、小學、中學,就經歷着比進哈佛還要尖銳的競爭。而近年不斷傳頌的億萬富翁的發迹史、運動員的天價收入,以及CEO的驚人報酬,又讓這 些壓力和競爭變本加厲。於是,各類專家很早就進入了孩子的生活,教導孩子如何應付幼兒面試,如何建立個人的經歷檔案(profiles),以致過早地集中 操練一種運動(這也許是美國才有的現象);而家長們也願意付出巨額的金錢,唯恐孩子吃虧。

文章的這些描述,對我們香港人而言,何其似曾相 識。但是文章筆鋒一轉,指出:但是今天的學生,明顯地在經受着過度的壓力;不少中學生因而濫飲或自殘;學校輔導人員倍增;不少「成功」的學生寧願卻步而反 思。另一方面,不少三四十歲的「成功的」專業人士,往往會說:他們入行,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他們入行前根本沒有思考;他們覺得沒有經歷過少年生活……。

文章跟着提供一條出路,也就是「暫停」(time-out)。不管做什麼,有目的無目的,有系統沒系統,為事業、為學術、為個人興趣,反正是讓自己停下來,想一想;擺脫慣常的壓力和期望,經歷另一類生活,重新尋找自己的價值和目標。

這些話,要是出自心理輔導者或者是神職人員,毫不奇怪,但來自世界最高學府的招生負責人,卻是如此地震撼。

文章還透露,原來近四十年來,哈佛「招生辦」一直鼓勵新生在入學前休學一年,而且寫進了取錄書。實際上,每年有五十到七十名新生也真的選擇了休學一年。哈佛 的學生報Crimson最近報道,很多選擇休學的學生都覺得經歷難忘,建議應該推廣到全部學生。他們在這一年裏面,從事的活動包羅萬有:從商的、從政的、 旅遊的、體育的、音樂的、救災的、扶貧的、探險的… …,難以勝數;有些學生還將一年劈成幾段,增加經歷的姿彩。